北方边境大捷的喜悦还未在京城完全消散,一道关于贤才的举荐奏章便摆在了新皇的御案之上。奏章中提及的人名叫诸葛逸,出身诸葛家族,籍贯曲靖,此人履历之精彩,才学之渊博,让新皇不禁心生好奇与期待,当即命人宣举荐官员入宫详述。
举荐官员匆匆赶到,在御书房中,他恭敬地向新皇与一旁的萧宇介绍道:“陛下,萧大人,这诸葛逸可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他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不仅在经史子集上造诣深厚,更是对兵法韬略、奇门遁甲有着独特的见解。早年他做教书先生时,培育出不少杰出弟子,后来出任本地知府,把那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对他感恩戴德。去年科举,他一举夺魁,高中文科状元,实在是才华横溢,德才兼备啊。”
新皇听后,眼中满是赞赏:“如此贤才,实乃我朝之幸。依爱卿之见,他担任何职最为合适?”官员稍作思索,回道:“陛下,以臣愚见,诸葛逸可堪大任。他有治国理政之才,可任丞相,辅佐陛下处理朝政;亦通军事谋略,做军师也定能为我朝出谋划策,决胜千里;若论教导君王,其才学与品德,做陛下的老师也绰绰有余。”
新皇转头看向萧宇,问道:“萧爱卿,你意下如何?”萧宇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人才难得,诸葛逸既然如此出众,自然要妥善任用。只是,臣以为需对其进行一番考察,毕竟丞相、军师或是帝师之位,关乎国家兴衰,不可草率决定。”新皇点头表示赞同:“萧爱卿所言极是,那就依你之见,如何考察?”
萧宇略作思忖,说道:“陛下,可先宣诸葛逸进京,安排他处理一些实际政务,观察他的理政能力与为人处世之道;再命他参与军事研讨,考察其军事见解与应变能力;至于学识品德,可安排朝中饱学之士与其交流切磋,如此多番考察,方能确定他最适合的职位。”新皇采纳了萧宇的建议,即刻下旨宣诸葛逸进京。
数日后,诸葛逸抵达京城。他一袭素袍,气宇轩昂,眼神中透着聪慧与坚定。入宫拜见新皇后,新皇对他的仪表谈吐颇为满意,随后便按照萧宇的建议,安排他参与政务处理。诸葛逸不负众望,面对堆积如山的公文,他思路清晰,处理得有条不紊。无论是复杂的民生问题,还是繁琐的财政事务,他都能迅速抓住关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军事研讨会上,面对朝中将领抛出的各种军事难题,诸葛逸侃侃而谈。他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军事形势,对不同兵种的运用、战略战术的制定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还提及自己对兵器研发的一些想法,认为可以通过改良兵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的观点新颖且实用,让在场的将领们纷纷点头称赞。
而在与朝中饱学之士的交流中,诸葛逸更是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底蕴。他对经史子集的解读鞭辟入里,对诗词歌赋的创作信手拈来,其品德修养也备受赞誉,与人交谈谦逊有礼,不骄不躁。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新皇与萧宇对诸葛逸的才能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一次朝堂议事中,新皇再次提及对诸葛逸的任用问题:“诸位爱卿,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诸葛逸的才能大家有目共睹。如今,朕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他究竟担任何职最为合适?”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诸葛逸担任丞相的大臣认为,他在政务处理上展现出的能力,足以辅佐新皇治理国家,推动新政的进一步实施;主张他担任军师的大臣则强调他卓越的军事见解,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为国家的军事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还有一些大臣坚持认为,以诸葛逸的才学和品德,做帝师可以更好地辅佐新皇,提升新皇的治国理政能力。
萧宇在一旁静静聆听,待大臣们争论稍歇,他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诸葛逸才华横溢,无论担任何职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眼下,新政正处于关键时期,丞相一职需处理诸多复杂政务,协调各方利益,诸葛逸虽有能力,但初入朝堂,根基尚浅,恐难以驾驭全局。而军师一职,关乎军事机密与战略决策,需对军队有深入了解,目前来看,他在这方面的经验稍显不足。相比之下,帝师之位,既能让诸葛逸发挥其才学,辅佐陛下提升治国智慧,又能让他在朝堂中逐渐积累人脉与经验,日后再委以重任也不迟。”
新皇听后,陷入沉思。良久,他开口道:“萧爱卿所言有理。诸葛逸,朕任命你为帝师,望你尽心尽力,辅佐朕治理国家,传授治国之道。”诸葛逸跪地谢恩:“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逸成为帝师后,每日与新皇探讨治国理政之策。他不仅传授新皇丰富的知识,还时常提及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让新皇更加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在他的影响下,新皇的治国理念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民生,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