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上所需药材由济世堂统一采购,针对不同的药丸开辟流水线,为确保药丸配方将所需药材拆分开由不同的工人处理,最后再做整合,加工成药丸、药粉装瓶。
还需要烧制一批特殊的药瓶,小巧精致,底部印上宁氏药厂的印记,一则防伪、二则增加身价。
说起烧制瓷器就不得不说另一桩事,之前为赵书屿为百味楼设计新式茶碗盘碟时,宁堇安直接买下了一家衰败的瓷窑。
原本只是想专门为百味楼烧制瓷器,无心插柳柳成荫,赵书屿设计的茶碗盘碟大受欢迎,很多食客都想买。
宁堇安索性又开了瓷器铺子专门卖瓷器。
这时代官窑的瓷器精美,但主要供给皇室和贵族使用,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官窑瓷器的制作成本极高,价格不菲属于奢侈品,普通百姓也难以负担。
赵书屿弄出来的这批茶碗杯碟以青瓷和黑瓷为主,以“冰裂纹”为装饰,精美稀有还能买卖,自然大受欢迎,帮宁堇安赚了不少钱。
这次装药丸的瓷瓶正好可以由自家的瓷窑烧制,宁堇安看到赵书屿画的小瓷瓶,立马想到可以将瓷瓶放大做成花瓶售卖。
这种釉彩瓷瓶连大乾的官窑都不会烧制,这种宫里都没有的稀罕物定能卖出天价。
商议之后,宁堇安很有当甩手掌柜的意思,直言他信任赵书屿,药厂全权交由他来办。
赵书屿对此表示头疼,他可是要准备科考的人。
没过几日,陈师傅便将建药厂所需的材料和费用清单算好,亲自带着清单来赵书屿家中详谈之后,二人签订好契约,将药厂的工程全部包给陈师傅做。
工程所需费用很大,为了赶工期,这次建房需要很多工人,人多眼杂容易出现问题,赵书屿平日要上学不能全程盯着,找了赵雨和王平安来做监工,除了想要补贴他们两家,赵书屿也想考验他们的能力。
若是可造之材等药厂建好,正式开始经营后可以培养他们做个管事,既能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又能让赵书屿省心。
书房中,赵书屿埋头写着计划书,楚宁坐在一旁给他研墨添茶,端得是红袖添香、温情脉脉。
三日后,陈师傅带着施工队的杂工赶着牛车带着各种工具浩浩荡荡的进村,往赵书屿家走。
引发了新的一番议论与围观后,工人开始有条不紊的干活。
这二十亩地虽然是石头地,但还是有些杂草小树苗,还有些土丘,都需要人力将石头搬开、小树苗 砍掉、土丘挖开,再用石板将地面夯实弄平整。
地基夯实后面才方便建房屋。
赵书屿大手笔的买了二十亩地基这事早已传开,今日又有工程队过来干活,不少村民跑来围观。
“你们说这赵童生买这么多的宅基地干嘛?”一个大叔看着远处忙的热火朝天的工人,好奇问道。
“反正不是买来种粮食的,都只知道这块地种不出来东西。”有人搭话。
一个看着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掌遮在眼睛上方遮住阳光同样盯着工人看。
赵书屿买的地县衙量尺后画好了范围,赵书屿用杆子和绳子围了一圈做标记。
年轻人看着看去一眼望不到头的宅基地,惊叹不已,“这赵童生是如何就突然发财了,才建了村里独一户的大房子,接着就办成亲的喜宴,这才多久又买这么大的宅基地,若是全部建房子,那不得像戏文里写的王府那么大了?”
“是啊,主要是他们家统共就三口人,干嘛要建这么大的宅子?这不是招贼人惦记吗?”
一个中年大汉扛着锄头路过,看着这么大的动静,好奇问道。
“会不会招贼人惦记我不知道,但是老子挺惦记倒是真的,这么大的宅子,老子连做梦都不敢这么梦,你们说全部盖上青砖大瓦房得花多少银子啊?。”
一听问到银子上,议论的村民更是好奇,他们祖辈都是靠天吃饭的贫农,有的一辈子都未见过百两银票。
最开始挑起话题的大叔大胆猜测,“我听说赵童生之前的大房子就花了两三百两,这次建这么大的不得花费个千八百两啊?”
一个婶子听到这话,激动的说道:“嘶!一千两?这放在一起得压死人了,赵童生竟这么有钱了?”
又有好事者八卦的说道:“那可不,砖瓦材料、人工都是钱,我哦听说单是这二十亩宅基地就花了七十多两银子呢。”
“是啊,这赵童生也不知是做什么一下子赚这么多银子,咱们都是一个村的乡亲们,竟然都不带带咱们这些长辈,真是一点孝心都没有?”
原本的议论中都是感慨和羡慕,这酸溜溜又带着挑唆的话一出,几位议论的村民瞬间禁声朝发言者看去。
一位婶子一看是赵书屿隔了几房的叔叔赵青的媳妇宋氏,看向她嘲讽的说道:“我说赵青家的,你这话可就有趣了,人家赵童生有本事赚钱,和你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一个村的乡亲,可算不上是赵童生的长辈,你这是眼红人家会赚钱又想使歪心思呀?可别带上咱们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