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军事指挥中心内,气氛凝重而热烈,王猛、陈宇、赵阳等人围聚在巨大的全息作战台前,机械母舰的影像在台面上闪烁,旁边的数据和分析图表不停滚动。
在成功获取机械母舰弱点情报后,制定突袭计划的任务迫在眉睫。
王猛目光坚定地盯着机械母舰的影像,率先说道:
“找到弱点是关键的第一步,但接下来的突袭行动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必须组建一支精英突袭小队,驾驶经过改装的星舰,直捣机械母舰的能源核心。”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陈宇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分析道:“突袭小队的行动固然关键,但机械母舰周围必定布满机械生物的重重防御。
我们需要分散它们的注意力,为主力部队创造进攻机会,同时侦察部队要提前潜伏,为突袭小队提供精准情报。”
说着,他在全息作战台上熟练地调出太阳系模拟地图,详细标记出机械母舰周边机械生物的分布情况。
“主力部队在正面发起佯攻,吸引大部分机械生物的火力;
机甲部队从侧翼骚扰,打乱它们的防御阵型;
侦察部队利用先进装备提前潜伏在机械母舰周边,密切监视其一举一动。”
陈宇的战略思维为整个计划构建了清晰的框架,让众人对作战布局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赵阳紧接着说道:“物资和装备的调配至关重要。
我会确保突袭所需的一切资源都能及时供应,但这需要详细的计划作为支撑。”
他深知资源保障是行动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刻脑海中已经开始谋划资源的调配方案,从武器弹药的储备到星舰的燃料补给,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反复推演,突袭计划的大致框架逐渐成型。
王猛开始挑选突袭小队成员,他在众多士兵的资料中仔细筛选,最终选定了一支由王牌飞行员、机械专家、战斗精英组成的精英小队。
这些士兵在之前的战斗中都表现出色,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林晓和李阳带领科研团队不仅对星舰进行改装,还承担起了建造和升级侦察飞船的重要任务。
他们深知侦察飞船在此次行动中的关键作用,其收集的情报将直接影响突袭的成败。
科研团队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工作中。
他们首先对现有的侦察飞船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其在隐形、探测、通讯等方面的性能短板。
针对隐形功能,他们进一步优化飞船表面的隐形涂层,采用了新型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能够更高效地吸收和散射探测波,同时增强了光学隐形功能,使其能更精准地模拟周围太空环境的光线,从视觉上实现近乎完美的隐形效果。
在动力系统方面,科研团队为侦察飞船换装了全新的低辐射能量引擎。
这款引擎经过特殊设计,不仅减少了能量波动被察觉的可能性,还提升了飞船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确保侦察飞船能够在危险的太空环境中长时间潜伏和执行任务。
对于侦察飞船的探测设备,多维探测器也得到了升级。
科研人员增加了探测器的探测维度和精度,使其能够更敏锐地探测机械母舰的能量频谱细微变化,更精准地分析能源核心的运转状态。
引力波探测装置的灵敏度也大幅提高,能够更清晰地感知机械母舰内部的结构变化和大型机械装置的移动。
生物电感应技术也进行了优化,能够更有效地发现隐藏的机械生物和其活动规律。
在通讯方面,量子通讯设备的性能进一步增强。
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量子加密算法,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侦察部队收集到的情报能够准确无误地瞬间传递给突袭小队和指挥中心。
在建造新的侦察飞船时,科研团队充分借鉴了之前的经验和技术成果,采用了更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使得飞船的维护和升级更加便捷。
同时,为了提高飞船的生存能力,他们还在飞船外壳增加了一层能量护盾发生器,虽然护盾强度无法与大型星舰相比,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为飞船提供额外的防护。
侦察部队提前出发,驾驶着经过建造和升级的侦察飞船,凭借强大的隐形能力,悄无声息地靠近机械母舰。
飞船的光学隐形功能模拟着周围太空环境的光线,成功避开了机械生物的探测。
到达预定位置后,侦察部队利用升级后的多维探测器,全方位收集机械母舰的情报。
探测器通过分析能量频谱,实时监测能源核心的运转状态;
借助引力波探测,感知母舰内部的结构变化;
利用生物电感应技术,发现隐藏的机械生物和它们的活动规律。
这些情报通过量子通讯设备,瞬间传递回蓝星军事指挥中心和突袭小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