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看来,疾病的治疗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简单的饮水问题,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因此,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切勿盲目自行处理。
原文: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燥后静,此皆愈证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脉象往往反映着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
“凡得病,厥脉动数”,指的是在生病时,患者的脉象往往表现为跳动快速而有力,这通常是由于体内邪气盛实、正气与之抗争所导致的。
“服汤药更迟”,则是在服用了汤药之后,脉象逐渐变得迟缓。这里的“迟”并非指脉象过于缓慢,而是相对于之前的“动数”而言,脉象变得更加平和、稳定,这往往意味着体内的邪气得到了控制,正气开始逐渐恢复。
“脉浮大减小”,则是进一步描述脉象的变化。在疾病初期,脉象可能表现为浮大有力,这通常是由于邪气外浮于表、正气与之抗争于外的表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的进行,脉象逐渐减小,变得不再那么浮大有力,这也是病情好转的一种表现。
“初燥后静”,则是指患者在病情初期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而随着治疗的深入和病情的改善,这些症状逐渐消失,患者变得平静、安宁。
综上所述,“此皆愈证也”就是说,以上这些脉象和症状的变化,都是病情好转、趋于痊愈的表现。当然,这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判断方法,具体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诊断来综合判断。
喜欢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请大家收藏:(www.2yq.org)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