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倒回到天聪九年。
天聪九年深秋的哈喇温山,狂风卷着砂砾拍打在林丹汗的金帐上。这位成吉思汗嫡系后裔盯着案头裂成两半的玉玺,突然抓起鎏金酒壶砸向跪地的萨满:"长生天若真有灵,为何让察哈尔的草场三年无雨!"
帐外传来海东青的厉啸,镶蓝旗前锋济尔哈朗的兵马已出现在三十里外。林丹汗的掌心摩挲着玉玺断裂的"受命于天"四字,忽然想起十年前在归化城外的占卜——老喇嘛说这方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传国玺,终会引来群狼噬主。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最初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石头,认为是美玉,想献给楚王。但先后历经楚厉王、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普通石头,卞和还因此被砍去双脚。直到楚文王时,石头被剖开,果然是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后来,和氏璧到了楚威王时,被赏赐给相国昭阳君。昭阳君在家中举办酒宴庆贺时,和氏璧被盗走消失。几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在集市上发现有人出售美玉,经鉴定就是和氏璧,随后献给了赵惠文王。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嬴政命人将和氏璧雕琢成一方印章,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雕出五条龙的印钮,并下令将这方印章叫作“传国玉玺”。从此,传国玉玺成为皇帝专用的印章。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他。此后,传国玉玺成为汉朝皇帝的传承信物。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想要得到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玉玺掌握在元后王政君的手里,她对王莽篡位不满,一怒之下将玉玺砸在地上,砸缺了一角,王莽得了传国玉玺后,命人用黄金补上了缺损的部位。
新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先后落入绿林军领袖更始帝刘玄、赤眉军领袖刘盆子之手。公元25年刘秀平定河北后在崤山剿灭赤眉军,获得玉玺并在洛阳登基建立东汉,玉玺继续传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带兵入宫诛杀宦官,段珪带着皇帝出逃,玉玺失踪。后来,孙坚率军攻入京城,在一个投井自尽的掌玺者身上获得传国玉玺,将其秘藏于妻子吴氏处。袁术得知后,强拘吴氏,夺走传国玉玺。袁术死后,汉臣徐璆获得传国玉玺,到许昌将其献给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汉献帝禅位给魏王曹丕,曹丕获得传国玉玺之后,据传命人在传国玺肩部刻隶书“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而即位为帝,国号晋,获得传国玺。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汉帝刘聪派大将刘曜攻克洛阳,将怀帝及传国六玺迁于平阳。后赵石勒谋反并于319年消灭前赵得到玉玺,他在玉玺右侧刻上“天命石氏”。后赵灭亡后传国玉玺落入冉魏皇帝冉闵手中,后冉闵之子冉智向东晋求救,交出玉玺,但东晋未出兵,冉智身死冉魏灭亡,玉玺又回到东晋。此后,传国玉玺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中传承。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得到传国玉玺。隋朝灭亡以后,玉玺被隋炀帝的萧皇后带着逃亡到突厥。公元630年,大将李靖大败突厥,将萧皇后接了回来,唐太宗终于得到了传国玉玺。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玉玺流失。五代时期,后唐的最后一个废帝李从珂在被契丹击败以后自焚而死,据说他带着传国玉玺一起自焚,从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虽然后世有多次“传国玺现世”的说法,但多被认为并非真正的传国玺。
北宋时,咸阳有百姓偶然捡到一块宝贝,经鉴定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因为这个所谓的“祥瑞”,宋哲宗改元“元符”,以示庆祝。然而,这枚玉玺的真实性受到很多质疑,毕竟传国玉玺自五代时期后唐废帝李从珂自焚后便失踪,突然出现的这枚玉玺来源不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