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历史上他才是宋徽宗的“体己人”,作恶多端!
杨戬年轻时在后宫做事,主管后花园,善于揣测皇帝的意思,自崇宁以后,日益受宠,担任知入内内侍省,朝廷立明堂,铸九鼎,修大晟府、龙德宫,他都担任提举官。
宋徽宗即位后,他非常宠信杨戬,任命他为彰化军节度使,最后官至太傅。
因为杨戬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太监,因为善于揣测皇上的心意,用现在的话叫是比较会来事,成为太监中的主管,深得徽宗的喜爱,就被调到崇宁宫,之后,杨戬的地位及被宠信度进一步得到加大。
他也极力的帮助徽宗实现各种“梦想”,谄媚功夫堪称一流,应该要比其他三大奸臣更高,因为他就是靠着媚上活着的,什么搬运花石纲,大兴土木建造各种宫殿、杨戬都非常积极和卖力。
但这还并不是徽宗最喜欢他的地方,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个风流皇帝,据《宣和遗事》中介绍,精力旺盛的徽宗时不时在东京城里逛逛窑子,当时叫瓦肆,而他在宫内平均一百四十多个妃子不说,还五七日必御一处女,堪称荒淫无度,也不知道这个喜爱道术的皇帝是不是以为自己御女三千可以和皇帝一样,白日飞升啊。
而宋徽宗历史上勾搭上东京花魁李师师据说就是杨戬在中间拉的皮条。
徽宗每次逛窑子大都是由杨戬作陪或打前站,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友谊是很容易在玩女人方面被进一步的强化的,不管他的身份是皇帝还是别的什么人,毕竟太监对徽宗的寻花问柳的嗜好没有任何的危害,很令人放心的。
由于杨戬办事实在是“贴心”,所以在政和四年,杨戬被宋徽宗任命为彰化军节度使,首倡设皇帝出行的护卫军,以此来巩固他的权力,他的权势与梁师成相等。
杨戬历任镇安、清海、镇东三镇节度使,由检校少保升至太傅,甚至都阴谋动摇太子过。
至于他坑害百姓的罪状,也是数不胜数,有个叫杜公才的胥吏向杨戬献计,制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从甲到乙,从乙到丙,辗转追究,直到没有证据,就推测土地的产量,增加租赋。
从汝州开始,慢慢地扩展到京东、京西、淮西、淮北,搜求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勒令百姓租佃,租额确定后,土地虽被河水冲荡,不能耕种时,租额也不减免,号称“西城所”。
筑山泺是古时的钜野泽,也就是水泊梁山,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百姓,在这里依靠捕鱼为生,杨戬也按船定租税,有违犯的,就以盗窃罪抓起来。
一县一般在常赋之外又增加租钱达十多万缗,按规定,遭水旱灾害时可免税,这里不能免。杜公才被提升为观察使。
这就是和南方朱勔“花石纲”齐名,恶名昭着的“稻田务”!杨戬在京东西路和淮西北路等地区的州县,逼迫百姓租佃废弃的堤堰,还有荒山退滩、河水淤积之处,增收租赋,水旱之灾害也不进行蠲免,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到了宣和三年,杨戬去世,被追赠为太师、吴国公,李彦接替他的官职,到了靖康初年,宋钦宗才下诏追夺对杨戬所赠的官。
可惜这么一个恶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李寒笑要是见了他,先把他的杨戬名字改了,改成“阿奇那”,“塞思黑”,再挫骨扬灰!
“又决口了!”
就在此时,几个黄河汛兵指着堤坝的方向大喊,李寒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脚下产生了一阵的虚浮,地动山摇!
李寒笑回头望去,但见蒲州城头,乌云压得比城墙还低,空气里浮着土腥味,像是有人把河底淤泥晒在了人鼻尖上。
早就对此情景所麻木的老黄河汛兵一边拿起火折子,一边点燃了一把纸钱,火星子明明灭灭映着浑浊的眼珠说道:"龙王收供的日子又到了,烧纸钱送人上路吧。"
后雷声贴着河面滚过来,水里带着腥甜的土味,南岸河堤那边麻袋垒起的子堰像发胀的蒸饼般簌簌掉渣。
报汛情的官吏敲着铜锣往城里跑,青壮们光着膀子往漏处填秸料,可裂缝已经撕开了三丈长的豁口,混着苇根的黄水正汩汩往外冒,却已经无济于事,滔天黄水席卷,已经决堤了!
大水直接冲垮了城西牌坊,牌坊的轰然倒塌的巨响惊醒了整座城池。
人们看见河水裹着无数木石从上游直扑下来,浪头翻卷着朱漆匾额和绣楼帷帐。
龙王庙前的千年铁牛在漩涡里打了个转就没了踪影,反倒是河伯娶亲用的纸扎轿子在水面飘飘荡荡……
逃难的老汉被浮柴戳穿了肚肠,抱着孙儿的妇人刚爬上老槐树,树根就被激流啃去了半边……
人们只能往地势高的地方跑,在高坡上,盐碱地上结着层惨白的霜,歪脖柳树上缠着裹脚布,淤泥里半埋着青面獠牙的镇水兽……
大水带来了无数死尸,整个蒲州都飘着死人味,城外的官仓早被冲成了烂苇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