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乐队基地后,众人立刻分工。阿强负责联系更多的专家学者,他每天守在电话旁,不停地拨打电话,向对方详细介绍古籍的情况,言辞恳切,只为求得一线希望;小辉则扎进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埋头翻找,试图从历史文献、民俗记载里找到与古籍相关的只言片语,为解读工作提供辅助;叶凌则作为协调人,不断奔走于各方之间,整合信息,安抚团队成员的情绪。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古籍解读工作总算有了些许眉目,几首古老乐曲的大致轮廓渐渐在他们眼前清晰起来。
然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寻找和学习古老乐器的难题又接踵而至。为了找到一把传说中的古老民族弦乐器 ——“凤首箜篌”,叶凌和小辉踏上了远赴偏远山区的征程。他们听闻在一处深山之中,有位隐居的民间艺人还保留着这门古老乐器的制作与演奏技艺。
山路崎岖难行,两人背着沉重的行囊,徒步跋涉了数日,终于在一个静谧的山坳里找到了那位艺人的住所。一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眼神中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深邃。当他得知两人的来意后,微微一笑,转身从屋内取出一把造型古朴、精美的凤首箜篌。
老人轻轻拨动琴弦,空灵悠扬的音色瞬间在山谷间回荡,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叶凌和小辉的心田。小辉瞪大了眼睛,满脸惊叹:“这声音…… 简直太绝了!可这指法……” 说着,他迫不及待地凑上前,想要试着弹奏,却发现手指根本不听使唤,怎么按都按不对,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
小辉苦着脸,看向叶凌,一脸沮丧:“叶凌,这也太难学了吧?和咱们平时用的乐器完全不一样,这指法我练了好久都没掌握,照这速度,什么时候才能用它演奏啊?感觉比登天还难。”
叶凌看着小辉受挫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但眼神依然坚定,他鼓励道:“小辉,别灰心。这是宝贝,越难才越说明它珍贵。咱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这位老艺人传承这门技艺不容易,咱们多向他请教,多花时间练习,我相信,只要咱们有恒心,肯定能学会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辉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跟着老艺人学习指法,从最基础的按弦、拨弦开始,一点点摸索。手指磨破了,缠上创可贴继续练;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咬咬牙坚持。阿强在城里也没闲着,通过网络搜集一切关于凤首箜篌的资料,整理成册,寄给小辉供他学习参考。
就这样,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乐队成员们总算对几种古老乐器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开始尝试将古老音乐元素融入新的创作。然而,新的矛盾和冲突却在此时如暴风雨般袭来。
在一次创作讨论会上,气氛异常紧张。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为如何将一首古代民间乐曲与现代摇滚风格融合争得面红耳赤。
一位成员涨红了脸,用力拍着桌子说:“我觉得得用摇滚节奏打底,把古代乐曲的旋律片段作为点缀就行。毕竟摇滚是咱们的根基,受众广,这么做能保证作品的市场接受度,不然咱们费这么大劲做出来没人听,那不白搭了?”
另一位成员也不甘示弱,霍地站起身来,大声反驳:“不行!绝对不能这么搞,咱们要做就做纯粹的文化碰撞,得以古代乐曲的豪迈意境为核心,大胆革新摇滚框架,哪怕一开始听众接受不了,但这才能展现出音乐的深度与探索精神,要是一味迎合市场,还有什么意义?”
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剑拔弩张。阿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急得直挠头:“哎呀,你们别吵了,都有道理,可到底咋整啊?这事儿不能就这么僵着吧。”
叶凌一直沉默地听着大家的争论,此时见局面失控,赶忙站起身来,双手向下压了压,大声说:“大家都冷静一下!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好作品。两种思路各有优劣,咱们能不能别这么极端?试着取其精华,将古代音乐的韵味活力与摇滚的激情力量深度融合,既保留传统又大胆创新,让听众既能感受到熟悉的热血,又能领略到古韵的风情,这样不是更好吗?”
在叶凌的耐心劝导下,成员们渐渐平复情绪,重新投入创作。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日夜奋战在排练室,反复尝试不同的编曲、演奏方式,不断修改完善。终于,第一首融合古老音乐元素的作品诞生了。
怀着忐忑的心情,他们邀请了一些资深乐迷和业内人士前来试听。然而,反馈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得大家透心凉。
一位资深乐迷皱着眉头,直言不讳地说:“这啥呀?感觉太生硬了,两种风格像是硬生生拼凑在一起的,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听着别扭,完全没有让人想听第二遍的欲望。”
业内人士也摇头叹息,给出建议:“你们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要从文化根源、情感表达等多方面深入挖掘,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让音乐自然流淌,而不是这么生搬硬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