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方孝孺一脸灰败的被朱元璋派人押着去往曲阜处理“前延圣公”?克坚一案,朱棣在后边不停的摇着头。
“看来性格决定命运,就算没有靖难之役,这个方孝孺迟早要被诛十族的。”
“不过这一次,方孝孺也算逃过了一劫.....”
因为就在刚才那一瞬间,大明君臣们就已经决定了?克坚的命运了。
运气这两天都很好的户部侍郎李作乐去江西迎接新的延圣公.......
运气不好的方孝孺就只能去曲阜处理?克坚一案了。
但因为有了朱皇帝的圣旨,他并不需要再担什么罪名了,反正要他处理的只是被废的前延圣公,再没什么现任一说了。
---
“四弟不要为方先生担心,方先生不是一个不知道轻重之人,他只是一时间.....就如此了....”
看着自己的四弟似乎脸色不太好,比朱棣脸色更不好的朱标居然还出言安慰自己的四弟。
“大哥,请放心。我不是担心方孝孺,只是不知道这天幕之中还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此时,朱棣真有些担心了,毕竟此前按他想法,觉得天幕只是出几道题,发点奖励,现在看来远不止这些?
“这个天幕看来野心不小啊?”
“父皇已经派人去江西请张天帅了,恐怕这次天幕拿?府说事儿,就是冲着警告父皇来的?”
太子朱标在朱棣耳朵旁悄悄地说了一声。
这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再提醒自己这个弟弟——“自己的父皇并不十分相信天幕,你要小心一些.....”
“臣弟,多谢大哥提醒!”听了朱标这么一说,朱棣才突然有所明悟——
“看来古人就没有那么简单,什么天幕一出,帝王将相见之就拜的说法,也就是骗一骗没心没肺的女主播们罢了。
【第二个提问者为原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
随着张定边一出,天幕之下的勋贵武将们都精神了起来。
“这个张定边的武力值可是堪比常遇春的存在啊?”说这话的正是混在一众侯爵中的,当初与张定边同为陈友谅之臣的老康叔侄。
“见过天幕,老纳就问一个问题:大明之后,是否还有会有胡虏入主中原?”
身穿一身旧僧袍的张定边,此时也不过才五六十岁,多年的行军打仗,脸上仍然有一股杀气,哪怕一身僧袍,也仍然令天幕之下的昔日旧敌们不寒而憟。
“不愧是张定边啊?他问的问题才是最令我们关心的。”天幕下的徐达不由得赞赏了一句当初的这位老对手。
【大明之后,女真再次入主中原,剃父母之发,易华夏之服,兴文字狱,人人以做奴才而自豪。】
随着天幕中这一个回答,刚刚脱离蒙元不过才十几年的大明臣民们,不禁心中一阵颤抖。
“啥,胡人又要入主中原了,那咱......”朱元璋不由得声咽了起来。
作为皇帝,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大明只有276年,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大树上。
“难怪身为末代皇帝如此下场,这是胡人又入主中原了啊。否则就算改朝换代,只要汉人当皇帝,何至于如此下场。”
天幕的回答,甚至让朱标又想起了南宋理宗死后不仅被刨了陵墓,头骨还被做成了法器,就不由得一阵哽咽。
----
听着朱标在一旁再一次哽咽,朱棣在心里一撇嘴——
“这哪儿跟哪儿啊?死的是我....
朱棣的后代,攻进北京城的李自成可一点也不比清兵文明......
几乎杀光了我.....还有老二、老三的后代,但.......
我怎么一点不觉得可惜呢?大概就是因为明朝的宗室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吧!”
----
就在朱棣在一旁胡思乱想之时,张定边已经消失不见了,就不知道他是又去云游了,还是要去辽东,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三个提问者是施耐庵先生】
“真没有想到,这两位都是咱老李的熟人?”李善长在一旁向着魏国公徐达解释道。
“这位施耐庵先生那也是一位奇人!”
“当年刘伯温在世的时候,极力向上位推荐施耐庵,可惜他当时已经投奔了张士诚.....”
“后来,张士诚灭亡了,也就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了?”
李善长看着天幕中出现的施耐庵虽然年龄还不到五十,但已经头发有些灰白,看来这些年在民间,这位施先生没少吃苦吧。
----
与此同时,天幕之下,刚刚离开方孝孺老宅子的罗贯中正在街边闲逛,居然看到自己师父出现在天上.....
不禁又一次停了下来,仰头看向天空,他很想知道自己的师父会向天幕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请问天幕,我跟我的弟子罗贯中嵯岮半生,是否还有出头之日?”
---
“这个施耐庵啊,还是想做官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