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继承了这套分封体系,并将其系统化,复杂化,天子也正式成为诸侯的主君。
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姬姓诸侯作为小宗被分封到东方各地,管理庞大的殷遗民和东夷人。他们在自己国内又是大宗,以此类推。
周文化也以这种方式传播到遥远的北土、东土、南土。
因此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实现后面秦汉政治上的统一,但是已经初步完成了文化上的统一,诸夏、华夏逐渐成为共同认同。
姬姜联盟进一步加强,周天子与姬姓诸侯们广泛与姜姓诸侯们联姻。
由于就那么几个姓,氏+爵位+名的称呼就流行了起来,比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等等。
西周时期如果直呼他人姓名,大概率是要准备打架了。
东征结束后,周公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洛邑,并以中国为名。
中国,也就是中央之国,周天子也就成为了中国之主,在中国,履行天子的义务,接受四方朝拜。
在西土,周天子又与诸侯们一样,履行以藩屏周的义务。
周公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但可能是由于曾经代行王政的过往,以及以王莽为代表的狂热粉丝行为的影响。
从唐玄宗开始,他的位置逐渐被孔子取代。到了宋代,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周公曾经代行王政的事,也不怎么提了。
总之抛去虚无缥缈的古史传说不谈,说周公是华夏人文始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四、成康昭穆
周公建立起的这套礼乐教化制度,伴随着的却是姬姓诸侯们向东土的迅速扩张。
说好的郁郁乎文哉呢?揍起殷人、夷人、蛮人、狄人们来一点都不文。
一直在周昭王+六师丧于南土之后,周人的扩张才停下脚步。
要知道一百年前,周人还只占领着一个小小的豳地。
在向南土的扩张受挫后,周穆王转向了经略西土,开始频繁与戎狄打交道。
戎狄,这个词与应该诸夏是对立的,服礼乐教化者诸夏,不服者戎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姬姓之戎和姜姓之戎,这些人是周天子的穷亲戚,但他们并没有被列入诸夏体系中。
寺洼文化,是一个位于泾渭流域,与西周文化共生的农业文化。
这里的部族首领与周天子交流时都以王自称。
他们的祖先与姬周先公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说早期的寺洼文化也是先周文化的来源之一。
那时候大家都是村长,你叫大王,我也叫大王,玩得不亦乐乎。
后面姬周虽然发达了,但对于穷亲戚们继续过家家占村为王的行为,基本还是默许的。
寺洼文化并不强大,不可能是犬戎,相反他们还受到周天子保护。
也许可以得出结论,这时的诸夏戎狄之分,在于文化,而不是血统。
周穆王我其实是想把他刻画成一个类似乾隆的角色,前期武功赫赫,也好大喜功、十分自恋,吹嘘自己有多牛皮,在位中后期西周也逐渐走向衰落,一堆问题开始逐渐冒出来。
五、共懿孝夷
西周中期,随着大规模的扩张结束,姬周逐渐走向内卷。
首先是分封的土地越来越小,畿外没地方封了,只能在畿内分了。
分的多了,周天子对采邑的控制越来越弱,卿士之间的土地流转与兼并也逐渐开始了。
在当时,卿士们的采邑都是由他们的母亲或者夫人来管理的,引起的土地纠纷,也是她们来出面调解。至于男人们,都在宗周上班,不会直接管理这些采邑。
长此以往,周王室的财力、人力情况愈发下降,王师的实力也越来越弱。
早期官僚体制在这一时期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内容比较枯燥,我也没有在小说中提到。
随后是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逐渐疏远,隔了这么多代了,早就不熟了。
周礼不断受到挑战。很多还是来自周天子本人搞的骚操作,从周共王灭密,周孝王小宗即位,周夷王烹杀齐哀侯,愈发不可收拾。
显然,最有实力违抗周礼的,确实是周天子本人。
从西周中期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加上周穆王对着犬戎炫耀武力。
西戎开始不断东进,逐步蚕食着宗周的土地,这也是考古得证的,西周并不是幽王时期被犬戎一波带走的。
前面说过,戎狄与诸夏对立,只是个统称。有些戎人是周天子的亲戚,犬戎这种大概率不是。
分封制的弊端也体现了出来,在东方扎根的诸侯们逐渐开始代表本土国人的利益。
东夷南蛮打过来的时候,他们会努力抵抗,周天子带着王师过来帮他们击退敌人后也不会拿走一块地,照样分封新的诸侯,实际上是拿王畿国人的血来保障分封体系和诸侯们的利益。
至于西戎,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周天子独自抵抗。
东方诸侯离着太远,大部分都在一旁看戏,只负责喊加油,666。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