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隆冬,上海的天空飘着细雪,陈氏实业的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然而,这份忙碌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新引进的自动化缝纫机组装设备频频出现故障,原本计划提升三倍产能的生产线,如今只能维持正常产量的六成。
陈宇站在轰鸣的机器旁,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技术员老周拿着检测报告快步走来,镜片上蒙着一层白雾:"陈总,问题出在核心传动装置上。这套设备是上海机床厂首次研发的新型号,许多技术细节还不够成熟。"
"能不能联系厂家派人来修?"陈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焦虑。
老周苦笑着摇头:"机床厂那边也在调试改进,暂时抽不出人手。而且就算他们来了,按照现在的技术方案,故障还是会反复出现。"
消息传开,公司上下人心惶惶。财务报表显示,为了维持生产线运转,每天的维修成本高达数千元。更糟糕的是,竞争对手永昌贸易趁机散布谣言,称"陈氏实业的新设备就是个摆设",导致原本有意合作的几家外地供销社纷纷推迟订单。
深夜,陈宇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台灯昏黄的光晕下,摊开的技术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修改方案。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张泛黄的报纸剪报上——那是去年《科技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在自动化设备领域的研究成果。
"或许,我该去一趟北京。"陈宇猛地站起身,抓起电话联系订票。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仿佛预示着这场技术突围战的艰难。
三天后,陈宇出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寒风中,他裹紧军大衣,在机械工程系的办公楼前徘徊许久。好不容易见到系主任刘教授,对方却一口回绝:"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用于学术,暂时没有产业化的打算。"
"刘教授,您看这是我们公司的设备运行数据。"陈宇从公文包里掏出厚厚的资料,"现在这套设备的故障率高达30%,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如果能将您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不仅能解决我们的困境,还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刘教授扶了扶眼镜,目光在数据上停留片刻:"年轻人,你的想法倒是新颖。不过,科研和生产是两码事,中间的转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资金我们出,时间我们等!"陈宇的声音铿锵有力,"只要能解决技术难题,一切都值得。"
经过整整一周的软磨硬泡,刘教授终于松口,同意带领一个五人科研小组前往上海实地考察。当他们走进陈氏实业的车间时,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工人们正在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弥补设备缺陷,整个车间弥漫着一股悲壮的气息。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困境。"陈宇指着频繁停机的生产线,"但我相信,只要科研和实业结合,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接下来的一个月,车间变成了实验室。白天,科研人员和技术员蹲在机器旁反复测试;夜晚,会议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陈宇亲自参与讨论,虽然专业知识有限,但凭借敏锐的商业直觉,总能提出一些关键建议。
然而,就在研究即将取得突破时,新的危机降临了。永昌贸易得知消息后,暗中联系了科研小组的一名成员,许以重金让他泄露技术资料。当陈宇发现实验数据被篡改时,整个人如坠冰窖。
"陈总,对不起......"那名成员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他们说如果我不配合,就把我女儿从农村转到城里上学的事搞黄。"
陈宇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先起来吧。我不怪你,但这件事必须解决。"他立即报警,同时召集核心团队开会:"从现在起,所有研究资料一式三份,分别由我、刘教授和老周保管。另外,车间实行24小时轮岗制,绝不能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这场风波反而激发了团队的斗志。在刘教授的带领下,他们推翻了原有的设计方案,采用全新的液压传动系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在春节前夕传来好消息——新设备的故障率降到了5%以下,产能提升了整整四倍!
投产当天,陈宇特意邀请了工商局领导、合作商和媒体记者到场。当第一台由新设备组装的缝纫机下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套改良后的技术方案得到了国家科委的关注,被列为"产学研合作示范项目"。
消息传到永昌贸易,张永昌气得将茶杯摔得粉碎:"陈宇这小子,居然能把劣势变成优势!"但此时的他已经无力回天,陈氏实业凭借技术优势,不仅夺回了失去的市场,还接到了来自山东、安徽等地的大额订单。
春节前夕,陈宇带着礼物来到那位犯错员工的家中。看着员工女儿开心地抱着新书包,他感慨道:"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能不能改过自新。这次设备改良,你也出了不少力。"员工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表示愿意用一辈子报答这份信任。
除夕夜,陈宇站在公司大楼的顶层,看着窗外绽放的烟花。这一年,他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危机,但每一次困境都成为了蜕变的契机。商海沉浮,唯有不断创新、坚守诚信,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远处,黄浦江的汽笛声划破夜空,仿佛在为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奏响赞歌。
喜欢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