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实验室的成功让"星海"突破了技术封锁,但陈宇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国产光刻机的消息传遍全球,国际半导体联盟迅速召开紧急会议,三洋与黑石集团更是暗中勾结,准备发起新一轮攻势。
这天,陈宇正在主持星云生态合作伙伴会议,突然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里是一段模糊的视频:三洋公司高管与某国科研机构负责人密会,桌上摊开的文件赫然写着"量子芯片联合研发计划"。更令人心惊的是,文件角落标注着一行小字——"针对星海昆仑系列的技术绞杀方案"。
"量子芯片......"陈宇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击出急促的节奏。传统半导体技术的差距刚刚缩小,对手却已经将战场转移到了下一代技术领域。他立刻拨通王局长的电话:"我们需要国家实验室的支持,量子计算这块阵地,决不能再让西方垄断。"
与此同时,欧洲市场传来噩耗。欧盟以"数据安全隐患"为由,突然叫停所有搭载星云OS的设备进口。陈宇连夜飞往布鲁塞尔,却在机场被媒体团团围住。"陈先生,有消息称星海的开源系统存在后门,是否属实?"刺眼的闪光灯下,记者的提问如利箭般袭来。
陈宇接过助理递来的检测报告,对着镜头展示:"这是由瑞士、新加坡等五国独立机构出具的安全认证。某些势力企图用莫须有的罪名阻碍中国技术发展,但事实胜于雄辩。"然而,舆论的漩涡已经形成,星云生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开始直线下滑。
回到国内,陈宇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发部的大屏幕上,量子芯片的技术参数不断跳动,但每一组数据都显示着巨大的技术鸿沟。"我们的量子比特稳定性只能维持0.3秒,而三洋的实验室数据已经突破5秒。"林博士的声音里带着焦虑,"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掌握了常温量子计算的关键技术。"
深夜,陈宇独自来到实验室。月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实验台上,照见他手中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量子计算的各种设想。突然,他的目光被一段批注吸引:"或许,我们可以从传统超导材料中寻找突破口?"
这个灵感如闪电般划过脑海。陈宇立刻联系中科院的超导材料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改良后的高温超导材料,构建全新的量子计算架构。这个方案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将彻底绕开西方的技术专利壁垒。
在陈宇的推动下,"星火二号"计划秘密启动。数百名科研人员进驻敦煌实验室,与时间赛跑。而此时,三洋公司却在东京召开全球发布会,高调展示其最新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并宣布将在半年内实现商业化。消息一出,全球科技股震荡,"星海"的股价也一度暴跌。
面对压力,陈宇反而更加冷静。他频繁往返于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甚至亲自参与材料测试。当第37次实验失败时,一名年轻的研究员沮丧地说:"陈总,这条路可能真的走不通......"
"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一千多次。"陈宇擦去设备上的液氮,目光坚定,"我们才刚刚开始。"他拿起一块新型超导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注入电流,突然,监测仪器发出尖锐的蜂鸣——量子比特的稳定时间,首次突破了1秒!
这个突破点燃了整个团队的斗志。经过三个月的连续攻关,"星海"终于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盘古一号"。更令人震惊的是,它采用的高温超导架构,不仅实现了5.2秒的量子比特稳定时间,还将能耗降低到三洋产品的三分之一。
消息传出,全球哗然。三洋紧急召开记者会,试图质疑数据真实性,但当第三方机构公布检测报告时,舆论风向彻底逆转。而此时的陈宇,已经带着"盘古一号"的技术方案,踏上了前往日内瓦的航班——他要在国际量子计算标准会议上,为中国技术争夺话语权。
飞机穿越云层,阳光洒在陈宇的笔记本上。他写下最新的计划:将量子计算技术与星云生态结合,构建全球首个分布式量子物联网。窗外,云海翻涌,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而陈宇知道,这场与西方技术霸权的博弈,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喜欢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