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天色未明,皇宫的清泰殿前一片庄严肃穆。晨雾还未完全消散,朦胧中,身着各色朝服的大臣们已陆续赶来,按照品级依次排列整齐。
清泰殿高大巍峨,殿顶的琉璃瓦在微弱的晨光下隐隐泛着冷光。宫殿的飞檐斗拱,犹如展翅欲飞的鲲鹏,气势恢宏。
随着一声悠长的“有本早奏,无本退朝”,大臣们神色恭敬,鱼贯而入。朝堂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庞。长宁帝高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扫视着下方。
今日早朝,因万寿节将至,各国使臣前来朝贺一事成为议题。礼部尚书率先出列,手持笏板,恭敬禀道:“陛下,万寿节渐近,各国使臣已陆续抵达京城。此次朝贺,不仅彰显我朝国威,亦是与诸国友好往来之契机。”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欣慰与期待:“各国皆派使臣前来,足见我朝德被四方。诸位爱卿,可有妥善接待之策?”
吏部侍郎赶忙站出:“陛下,臣以为当以最高规格接待,安排使臣入住京城最好的馆驿,每日供应珍馐美馔,让他们感受我朝的富足与宽厚。”
兵部尚书却有不同看法:“陛下,接待使臣固然要尽显大国风范,但也不可疏忽防范。需增派人手,加强馆驿及京城各处的安保,以防不测。”
众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见解。皇帝静静聆听,心中权衡着各方建议。此时,阳光愈发明亮,将整个清泰殿照得通明,仿佛预示着万寿节朝贺的顺利与圆满,一场围绕着使臣接待的讨论,在这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热烈展开。
户部尚书接着说道:“陛下,此宴花费不菲,臣以为可令各地商贾捐献些奇珍异宝,一来减轻国库负担,二来向他国展示我朝物产丰富。”
长宁帝略作沉思后道:“此计可行,但不可强征,需商贾自愿才好。”国库的确不多。
这时,三皇子开口道:“父皇,儿臣担心各国使臣心怀鬼胎,宴会上恐有滋事之人,应事先安插人手暗中观察。”
长宁帝点头称是,正待再议细节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一小太监匆匆跑来,跪地禀报道:“陛下,不好了,鸿胪寺卿突然昏迷不醒,原本由他负责的各国礼仪对接之事恐要搁置。”因着有个国家的使臣提前到了,鸿胪寺卿便先去接待了。
朝堂顿时一片哗然。长宁帝眉头紧皱,这鸿胪寺卿掌管外交诸事,如今关键时刻出事可大为不妙。长宁帝立刻下令让太医院全力救治,随后环视群臣:“诸卿,此刻谁可暂代其职?”一时间朝堂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都知此事责任重大,无人敢轻易应声。
“儿臣愿暂代此职。”三皇子上前说道。
长宁帝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疑虑,“老三,你可知此事干系重大,不容有失?”
三皇子沉稳地叩首,“父皇,儿臣知晓。但儿臣自幼熟读各国典籍,对各国礼仪亦有所钻研,定不会辱没使命。”
长宁帝凝视他片刻,最终点头应允,“既如此,朕便给你这个机会,若办得好,朕自有重赏。”
之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陆续又有几位大臣站出来,面色沉重地向长宁帝禀报着各自所负责地区出现的各种事情。
只见一位年迈的老臣颤巍巍地走出队列,他身着庄重的官服,但岁月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这位老臣先是恭敬地躬身行礼,然后用那依旧洪亮有力的嗓音,详细地启奏了当地发生的严重水患情况。他言辞恳切,神情焦急,恳请朝廷尽快拨发款项用于赈济灾民,以解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话音未落,另一名大臣紧接着快步上前,双手呈上一份奏折,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某地猖獗的匪患问题。他面色严肃地描述着匪徒如何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恐慌。
与此同时,还有大臣毫不避讳地指出一些官员存在贪污受贿的行为,导致民生工程无法顺利推进,百姓怨声载道。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头上。
长宁帝坐在龙椅之上,表情肃穆,目光专注地倾听着每一个大臣的汇报。他时而微微颔首,表示对某些观点的认同;时而眉头紧蹙,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整个朝堂一片安静,只有大臣们此起彼伏的陈述声响彻其间。
待到众人发言结束,长宁帝清了清嗓子,沉稳地开口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甚是。对于水患之地,朕即刻下令户部调拨专款,务必确保救灾物资及时送达灾区。至于匪患问题,责令兵部速速拟定剿匪方略,不得延误。至于那些贪污之徒,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他的声音坚定而果敢,每一道旨意都如同雷霆万钧,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这样,早朝在忙碌与紧张的氛围中有序地进行着,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流逝。随着最后一件重要事务商议完毕,大臣们纷纷再次整齐地向长宁帝行礼,然后缓缓退出朝堂。此刻,透过宫殿的窗户,可以看到东方已经泛起了一抹淡淡的鱼肚白,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拉开帷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