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回去和父母商量想接下养猪场,玉德老汉连忙阻止,“不能干,这事儿不能干,弄不好咱们家都赔进去还不够。你懂养猪吗?每天那么多猪,猪饲料需要多少,你知道吗?”
“什么事儿都不能拍脑瓜,可以问问你二爸,让他在城里找个有学问的人问问这事儿能不能干?”母亲还是比较理智的,别看她没有文化,想事情有自己一套。遇到事儿还需要向高人请教,不能闷着头自己琢磨。
每天晚上高加林都会写第二天的计划,他决定先找德顺老汉商量,德顺老汉养猪养牲口都是老把式,如果有德顺爷照顾着,自己就能很多事儿。他看看了表,才八点多,德顺爷不会这么早休息。
德顺老给高加林拉过来一个凳子,他们坐在窑洞前拉话。这养猪的事情一年一出圈,喂猪的除了葛根,到了冬天没有猪草,就用晒干的葛叶掺了玉米面喂猪;另外的马齿苋,荠菜、蒲公英、苋菜、玉米须都是可以喂猪的。听德顺爷这么一说,高加林耳目一新,原来自己想着喂猪都是用麦麸或者玉米面。德顺老汉笑着说,“都要你这样喂猪,这猪肉价钱非得上天了,别说赚钱了,赔的咱们和猪一起卖给人家都不够。”
德顺老汉的幽默让高加林也笑了起来,很多事情不是凭着一腔热情就能干成的,他原来踌躇满志要拿下养猪场的决心也变得冷静理智了。
不知不觉德顺老汉给高加林讲了以前的经验,时间已经夜里十一点了,高加林依然感觉没有听够。最后德顺爷说,“高人就在你身边,你不请教,我这野把式也就是靠着过去的老路子,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高人?什么高人,高加林也被德顺爷说糊涂了。
“就是你二爸呀,他刚去参军就是喂猪的,因为喂猪喂的好,思想进步人实在,才一步一步提成了干部。”
经德顺爷这么一说,高加林记起听爸爸以前也说起过二爸的事情,的确是这样。
打定主意后,他决定明天上午就再去找二爸一趟,把真经取回来,下午就到马店把马玉芳的事情画个句号。既然跑一趟,何不多办几件事,这样效率也高。
两个连话都没有说过的人,这个女子怎么就这么死心眼儿,居然迷恋上一个在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太不可思议!
二爸听说加林要承包养猪场,十分高兴,把他拉进自己的书房,翻出一个柳条编的箱子,拂去上面的灰尘,打开后是一排排整齐的笔记本,还有几本书。
“看来这箱宝贝又要派上用场了。”
高加林拿出笔记本翻了几页,二爸把养猪的每个细节都写的清清楚楚,包括猪的品种,一年四季注意事项,包括投入的饲料价位,一头生猪的收入,能挣多少钱,计算公式都写的一清二楚。
高加林如获至宝,让二妈在箱子上绑了两根绳子,背着就走了。
按照高明楼的交代,为了避嫌,高加林没有直接去找马玉芳,而是来到面粉厂,马建国看到了高加林如约而至,非常高兴,把他领到装麦子的仓库。他惊奇的看到了上次一同坐车的马婶儿,原来马婶儿就是马玉芳的妈妈,那次搭车是故意安排,当娘的都心疼女儿,既然女儿一门心思都扑在高加林这里,她非要看看把她女儿魂魄勾走的人是啥样。
马建国的这个面粉厂有个十亩地,前面是车间,后面是仓库,生产的面粉都是定点供给县城粮站,销售渠道很通畅。
这个时候还没到收粮季节,仓库里没有多少粮食,放的都是去年的陈粮。
高加林局促不安的注视着门口,没多久门外传来扎自行车的声音,先看见马婶儿进来,后面跟着一个女子。
走到跟前,那女子看到高加林脸马上变成了大红布,害羞又有些兴奋。高加林看到眼前的女子,浓眉大眼瓜子脸,个头有个一米六还要多,通身上下透着秀气,两只大眼睛闪着灵气,乌黑油亮的大辫子扎着炫目的红绸。
马婶儿说道:“玉芳,这就是高加林同志,我今天把他请过来,你就当面问问人家的意见,凡事咱也不能自作主张。”说完马婶儿出去了,把他们两个留在仓库。
如果说巧珍是金子做的,那马玉芳就是宝石,玲珑剔透,为了打破尴尬的场面,高加林先说话了。
“玉芳同志,你的事情你妈妈已经对我都讲了,我们是不合适的。”马玉芳从刚才初见的兴奋中恢复到冷静,第一句话就听出高加林此行的目的。
“高加林,这都是我妈叫你说的吧,你就全说完,然后我再说。”
马玉芳的聪明和勇气让高加林很吃惊,既然被当面戳穿,也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讲。
“首先咱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你家是公社的富户,我们家你没有去看过,日子过的烂包的很,你只要一看立马就没那心思了。”
高加林就把自己家穷困的情形描述的十分夸张。
马玉芳认真在听,也在思考,高加林又说道:“第二我的名声不好,辜负了刘巧珍,又抢了老同学的对象,村民都在背后议论,你的条件这么优秀,怎么能跟一个负心汉过日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