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刻钟后,陶行简停笔,“师弟,你帮我看看答的如何?”
沈淮接过卷子,一目十行之后,说道,“答题思路没问题,但里面的这两个观点,我不好评判。”
“是不好还是偏离了?”陶行简追问,“师弟,有什么话你不妨直说。”
“不是说观点不好,而是用在里面,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沈淮看着陶行简,“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又顿了顿,“师兄,具体的我说不上来,反正就是觉得怪怪的。”
陶行简看着卷子,皱眉道,“很怪么?”
“许是我的问题,要不师兄去隔壁试试?”
陶行简去了隔壁。
没多久,他就回来了,“师弟,你的判断没错,隔壁的赵兄和王兄也说这两个观点单独放没问题,可放到里面就很怪。
具体哪里怪,他们也说不上来,还建议我改成其他的。”
“师兄要是有新的想法,可以改改看。”
“愁就愁在这里。”陶行简拍了拍脑袋,“提到沙漠,我想到的就是骆驼和干旱,其他的就想不到了。”
“明早有教谕的课,要不我们问问教谕?”
只可惜,还没等陶行简询问教谕,事务堂就先把知县提出的两道问题贴在公告看上,并设置了奖励。
奖励中,没有银钱,没有物件,只有县学和县衙共同颁发的魁首文书,却让众多学子兴奋不已。
因为这是荣誉,含金量远不是那些银钱和物品可以比拟的。
“师弟,我的观点还能再改改。”陶行简丢下这么一句话,就跑开了。
沈淮“哎”了一句,想追上去时,陶行简已经冲进教室了。
倒是同班的赵学子,凑到沈淮跟前,“沈兄,你还参与吗?”
“县学这般大张旗鼓,说明是教谕和教授想以此来激励我们,我的答案教谕和教授看过了。”
赵学子听了沈淮的话,觉得他回答了,又好像没回答。
摸不准沈淮的意思,他干脆说道,“我想试试。”
“此次时间宽裕,相信赵兄一定可以的。”
“那我便借沈兄的吉言了。”
上课铃声响起,围在公告栏下的学子纷纷回到教室。
沈淮和赵学子刚进教室,就听到其他人小声议论魁首之事。
可惜教谕很快进来,议论声随之停止。
今日的课程,教谕没有按照往常那样解析经典,而是提出问题,然后点名回答。
果不其然,超出四书五经范畴的,有很多学生不是反应慢,要么就是压根答不出来。
问了一圈,没得到满意的回答,教谕只好点了沈淮,“你来回答。”
题目并不难,只要跳出框架之外,就很好发挥。
沈淮稍作思考便回答了问题,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观点清奇。
“很不错。”教谕夸赞后,给大家讲解破题思路,即将下课时,强调道,“有空多去藏书阁看看,科举考四书五经,但不限四书五经。
多看多学,才能拓宽思路,开阔眼界。”
下课后,众人将沈淮围住。
“沈兄,你是有什么破题秘诀吗?能否与大家分享分享?”
“沈兄,除了四书五经,你一般都看什么书啊?”
“沈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想从沈淮身上得到一些东西。
沈淮正要开口时,就听到身后的顾舟说,“你们别挤着沈淮了,上次岁考,他已经分享过要领了。
你们想要破题入神,单凭四书五经肯定不行。”
话音刚落,赵学子就耿直道,“顾兄,我们问的是沈兄,又没问你,在且你的水平跟我们差不多。”
“你……”
沈淮按住顾舟的肩,开口道,“其实,顾兄说的并没有错,我平时除了看四书五经,还会去墨香阁买真题。
只要肯花钱,墨香阁便能为你搜来各种各样的题目。
解的题目多了,破题思路自然变宽。”
“可是墨香阁的真题很贵。”有人皱眉道。
“一分价钱一分货,好东西价格自然就贵。”沈淮看着那人,“我们从启蒙到院试,哪样不花钱?”
那人不说话了。
倒是孙学子问道,“沈兄,你买的真题,一般什么价位?”
“一两到二两不等。”沈淮说,“墨香阁是县城最大的书肆,有自己的门道,只要出得起价格,掌柜的一般不会拒绝。
若是书肆办不到,他们也会退还银钱,不用担心他们坑钱。”
姓王的学子突然一脸谄媚,“沈兄,你之前的真题,我愿意出一天十文的租金,租借你几天,不知你意下如何?”
不等沈淮回答,赵学子就先跳起来,“一套真题一二两银子,你借一天的功夫就能把真题抄录下来,当沈兄傻子啊?”
王学子瞬间尴尬起来,“我没这个意思。”
“呵,算盘都崩到沈兄的脸上去了,当我们眼瞎呀。”孙学子看不惯对方的算计,“王兄,做人不要太精明了。”
“我……”
“别你啊我的,你什么心思我们大伙儿知晓,不用解释。”又有人出来说话,“你想便宜点大家理解,但花十文钱抄下真题,想的也太美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