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
第二天卤了五副猪肚、猪心、猪大肠。
第三天一早,借了村长家的牛车,拉着小火炉、炭、竹筒、竹签、刀、案板,还有满满三大桶的卤味,又推了才做好的小吃车,一家人信心满满到了县城。
西街上已经有了不少的摊位,大伯交了六文钱的临时摊位费,就挨着一个卖馒头的,支起了小吃车。
尽管宋喜雨已经给大家做好了岗前培训,大伯母、二伯母还有娘,依旧非常的拘谨。站在小吃车的后面,脸红得不行。
还是大伯母在蒙圈中,记住了宋喜雨宋老师的培训重点:给卤味加热,让香气散开,抓住人们的胃!
大伯母掀开锅盖,不停地翻动着卤味。
果然有人来问:“你这卖的什么呀,香得我都走不动道了!”
宋喜雨捅捅娘。娘涨红着脸,说:“我们这是卤味!”
“卤味是什么?”又围上几个人。
宋喜雨大大方方站在人前,口齿伶俐,指着小吃车上方的招牌说:“大娘大嫂,大叔大伯,这是我们的宋家卤味,请大家一定记住这个招牌。这可是我们家的祖传秘方,又香又烂又有嚼头,吃一口,给你个神仙都不换!”
喜金喜银两位堂哥,按照培训攻略,有些扭扭捏捏,还是端了切成小块扎上竹签的卤味让大家免费品尝。
“天,太好吃了!绝对是下酒神器!”
“这卤味吃一口就上头,我真是越吃越想吃!”
“你这卤味怎么卖?”
宋喜雨大声说:“一竹筒五文钱!我再给你们淋点汤汁,回去炖菜或者拌饭,绝对是无敌的美味!”
“给我来一份!”
“给我来一份!”
“挤什么挤,给我来五份!”
……
宋家人手忙脚乱中想起了宋喜雨的培训内容,赶紧地各司其职:
大伯母切,二伯母往竹筒里装,娘再往竹筒里淋上半勺汤汁。
大伯二伯维持秩序,爹收钱。
喜金喜银二位堂哥负责给顾客试吃。
在吵吵嚷嚷打仗一样的氛围中,三大桶卤味卖得汤汁都不剩!真是一个开门红!
宋喜雨本想带大家吃一碗馄饨再回家,但是大家兴奋得根本不觉得饿,又买了十副猪下水,急三火四往家赶。
进了家,拉着一脸期待的爷和奶进了屋,一竹筐的铜板倒在了炕上。
“我的天爷啊!这么多!”奶不相信地揉了揉眼睛。
喜才堂哥一脱鞋子上了炕:“都铺开,都铺开,我要躺在上面睡个觉!”
大家哈哈大笑。
然后就是紧张的数钱环节。所有的人齐上手。因为大部分人还不怎么会数数,数不到一百,所以就简单粗暴,十个铜板串一串。
五副猪下水卖了二百八十份,一共是一千四百个铜板!
大家都万分吃惊,又数了两遍,没错,就是一千四百文!
宋喜雨给大家算账:“盐、糖、油、卤料包,都是我师傅给的,没花钱。还应该去掉买猪下水的本钱十文,做小吃车的工钱一百二十文,所以,咱们净剩一千二百七十文!”
一千二百七十文!
一千二百七十文!
这可是一两多的银子啊!
奶、大伯母、二伯母、娘和堂嫂都不约而同用袖子擦着眼睛。
堂哥堂姐欢呼雀跃。
大哥摸摸宋喜雨的头顶:“雨宝,你真是咱们老宋家的大功臣!”
因为高兴,奶大手笔地做了一顿白面条。茄子肉丁的卤子,还放了一些宋喜雨拿出来的辣椒。
这顿饭,真是吃得酣畅淋漓。只听得吸溜吸溜的干饭声。柳家大山和大河还一口一瓣蒜,美得鼻涕泡都出来了。
饭后分工合作,洗净猪下水。等到卤好了,已经快半夜了。亢奋了一天的宋家人,头挨着枕头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到了县城西街,大伯父
交了一个月的摊位费,还送杨管事和徒弟仓子两竹筒的卤味。
还是挨着馒头摊的老地方。
宋喜雨拿着两竹筒卤味送给摊主胖婶:“婶子,昨天我们家才开张,也不知道这吃食大家喜不喜欢,就没给你们送。这不,看来喜欢的人还不少,这是送你们尝尝的。”
胖婶笑弯了眼。其实昨天她的馒头摊也借到光了,不少买卤味的,顺手买了馒头。馒头掰开,夹上卤味,卤肉汁浸到馒头里,吃得那叫一个过瘾!
胖婶挑了五个白白胖胖的大馒头,递过来:“你叫雨宝是吧,我听你家人都这么叫你。你们吃没吃早饭?热乎的,赶紧垫垫肚子!”
今天守着小吃车的是大伯母、二伯母、娘,还有收钱的两位堂姐。爷是这一组的组长。
按照昨天总结会定下的计划, 宋喜雨带着大伯、二伯、爹、大哥,还有喜金、喜银、喜才三个堂哥,来到了县城最大的食为天酒楼,实地演练培训团队。
“小二哥,你们掌柜的在吗?我想和他谈一笔生意。”宋喜雨说明了来意。
大酒楼的门前小二相当于现代的大堂领班,那都是城门楼的麻雀----见多识广。一看这小姑娘年岁不大,但是气度不凡。就让他们在这等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