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灼在继承王位后,内心的野心如野草般疯狂生长。他开始对唐朝的广袤领土产生觊觎之心,并坚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征服这个强大的邻国。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拔灼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攻打唐朝。他错误地认为,唐太宗此时正忙于东征高丽,唐朝的北方边境必然会因为兵力的分散而防守空虚。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他能够迅速发动攻击,就有可能一举攻破唐朝的防线,实现他扩张领土的野心。
然而,拔灼显然低估了唐太宗的智慧和洞察力。唐太宗作为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对于边境的局势有着敏锐的判断。他早已预见到薛延陀可能会趁虚而入,对唐朝的北方边境发动突然袭击。因此,他提前下达命令,让执失思力率领突厥士兵在夏州(今陕西榆林)严阵以待,以确保边境的安全。
当拔灼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前来攻击时,执失思力和另一位将军田仁会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所吓倒。他们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精心策划了一场巧妙的防御战。
执失思力和田仁会巧妙地利用夏州周围的地形,设下了重重陷阱。他们引诱拔灼的主力部队一步步深入预设的战场,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在激烈的战斗中,薛延陀的军队陷入了被动,被唐朝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最终,在夏州的这场战役中,拔灼遭遇了惨败。他的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而唐朝军队则大获全胜,成功保卫了夏州。
然而,拔灼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撤退之后,他迅速重新集结残军,企图再次对夏州发动袭击,以挽回自己的颜面。
公元646年初,大唐边境的宁静被打破,局势因薛延陀的异动而骤然紧张起来。薛延陀的军队蠢蠢欲动,仿佛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边境的百姓和守军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场关乎大唐边境安宁的重大考验。
唐太宗李世民高瞻远瞩,深知必须未雨绸缪,方能保边境安宁。他迅速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果断下令:除了让执失思力和田仁会的部队严阵以待外,又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火速率领朔、并、汾、箕、岚、代、忻、蔚、云九州的精锐部队前往镇守朔州。李道宗接到圣旨后,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亲自整顿军马,分发粮草兵器,确保军队斗志昂扬、物资充足。他深知,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关乎大唐威严的保卫战。
与此同时,右卫大将军代州都督薛万彻与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也接到了皇帝的旨意。他们迅速征调胜、夏、银、绥、丹、延、鄜、坊、石、隰十州的兵力前往镇守胜州。薛万彻和阿史那社尔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他们深知时间紧迫,立刻行动起来。一路上,旌旗招展,战马嘶鸣,浩浩荡荡的军队向着目的地进发。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大唐的边境,绝不让敌人有可乘之机。
胜州都督宋君明与左武候将军薛孤吴同样不敢延误。他们迅速征调灵、原、宁、盐、庆五州的兵力前往镇守灵州。这几路大军如同坚固的屏障,严严实实地守护着大唐的边境,将薛延陀的野心牢牢阻挡在外。
当拔灼率领薛延陀军队到达长城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只见唐军已严阵以待,各个据点戒备森严,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士气高昂,随时准备迎敌。拔灼心中明白,此时强行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他深知自己兵力有限,难以抗衡如此强大的唐军防线。于是,他无奈地连夜下令撤军。
拔灼率领着自己的军队,灰溜溜地退回薛延陀境内。一路上,士气低落,士兵们唉声叹气,对未来的局势充满担忧。他们深知,面对大唐如此严密的防御,薛延陀的野心只能暂时搁置。
唐太宗的果断决策和将领们的英勇行动,再次证明了大唐的威严不容侵犯。边境的百姓们也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位英明的君主和如此英勇的军队守护,他们的家园将永远安宁。
公元646年春天,春寒料峭,寒风凛冽,大地尚未完全从冬日的沉睡中苏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边境的旷野上爆发了。执失思力和乔师望,两位大唐的勇将,率领着精锐的唐军,与拔灼的薛延陀军队展开了正面交锋。
战场上,一片混乱而紧张的景象。喊杀声震天,仿佛要撕裂这寒冷的空气。刀光剑影交错纵横,如同一道道寒光在战场上飞舞。唐军将士们个个奋勇杀敌,他们如同猛虎出山,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长期训练形成的默契配合,迅速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士兵们挥舞着长矛、大刀,冲锋陷阵,每一次攻击都精准而有力,每一次配合都天衣无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