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使药:白及、三七粉、蒲公英、连翘、乌药。白及、三七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促进胃黏膜和溃疡面的修复,引导药物直达病所;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清除胃中热毒,防止炎症进一步发展;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调节气机,使气行则血行,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使药如同军队中的传令兵,将药力精准送达病灶,同时协调诸药,使整个处方的疗效更加全面、协同。
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该处方的协同效果显着。抗炎、抗菌药物如黄连、蒲公英、连翘等,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减轻胃部和胆囊的炎症;制酸药物煅瓦楞子、海螵蛸可降低胃酸对胃黏膜和食管的刺激;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白及、三七粉、黄芪等,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溃疡愈合;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如柴胡、枳壳、陈皮等,改善胃肠蠕动,缓解胀满、恶心等症状;补益脾胃的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等,增强机体免疫力,为疾病的康复提供物质基础。多种药物相互配合,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对赵大伟的复杂病症进行综合治疗。
二诊:初战告捷,调整方略再前行
距离首诊服药已经过去了一周,赵大伟再次踏入诊室。此时的他,面色相较于之前稍有改善,不再是那般苍白如纸,但眉宇间仍透着一丝疲惫。他向医生诉说,服药后胃脘疼痛的程度有所减轻,不再是那种持续的刀绞般剧痛,而是偶尔会有隐隐作痛;恶心呕吐的次数明显减少,每天仅会出现一两次轻微的恶心感;反酸烧心的症状也有所缓解,胸口不再整日如火烧般难受。不过,他仍感觉胃脘部胀满不适,食欲虽有改善,但仍未完全恢复,大便还有些溏薄不成形。
白骄阳医生仔细为赵大伟进行诊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综合分析病情后,医生认为首诊处方已初见成效,邪热有所减退,胃气逐渐恢复,但脾胃气虚、气机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二诊处方:
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0g、炙甘草6g、黄连6g、吴茱萸2g、煅瓦楞子25g、海螵蛸25g、延胡索12g、川楝子10g、香附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12g、黄芪25g、白及12g、三七粉(冲服)3g、炒薏苡仁30g、炒山药30g、木香10g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处方解析:
- 药物调整:考虑到邪热已减,适当降低了黄连、吴茱萸的用量,避免寒凉之性过度损伤脾胃阳气;减少柴胡、白芍、枳壳、延胡索、川楝子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药物的剂量,因肝气郁结已有缓解,防止理气药物耗气;增加炒薏苡仁、炒山药,二者均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炒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可渗湿健脾,改善大便溏薄的症状;炒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能进一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食欲恢复;加入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可增强理气和胃之力,缓解胃脘胀满。
- 君臣佐使变化:君药仍以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为基础,但剂量调整后,疏肝理脾的作用稍缓,更注重调和脾胃;臣药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延胡索、川楝子在减量后,继续发挥清胃热、制酸、止痛的功效,不过力量有所减弱;佐药中,香附、陈皮、法半夏辅助理气和胃,茯苓、白术、党参、黄芪、炒薏苡仁、炒山药共同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使药白及、三七粉依旧引导药物直达病所,促进胃黏膜修复,木香则加强行气之功,使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赵大伟拿着二诊的处方,满怀希望地回家继续服药。在这一周的服药过程中,他明显感觉到身体在持续好转。胃脘胀满的感觉一天天减轻,食欲也越来越好,能正常进食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大便逐渐成形,不再像之前那样溏薄。
三诊:稳步推进,巩固疗效再发力
又过了一周,赵大伟第三次来到诊室。此时的他,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许多,面色红润了不少,脸上也有了些许笑容。他兴奋地告诉医生,胃脘疼痛基本消失,只是在饮食稍有不当时,会有轻微的不适感;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的症状已经很少出现;胃脘胀满感几乎没有了,食欲也基本恢复正常。不过,他仍感觉身体有些乏力,尤其是在活动后,还有口干的症状。
白骄阳医生再次为赵大伟进行仔细诊查,舌质淡红,苔少,脉细弱。综合判断,病情已得到明显控制,脾胃功能在逐渐恢复,但气阴两虚的情况显现出来。于是,医生再次调整处方,在继续巩固疗效的基础上,着重益气养阴。
三诊处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