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佐药: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血竭、儿茶化瘀止血,生肌敛疮,加速伤口愈合。佐药在方中起到调和气血、促进修复的作用,如同后勤部队,为受损皮肤的恢复提供支持。
4. 使药:生甘草、芒硝。生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物的刺激性,同时发挥自身的抗炎抗菌作用;芒硝外用能消肿止痛,引药直达病所,促进药物渗透吸收。使药如同传令兵,将药力精准送达患处,并协调各方,使整个处方的疗效最大化。
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该外洗处方的协同效果显着。多种药物的抗菌成分协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皮肤致病菌形成“围追堵截”之势;抗炎成分共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组织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生肌敛疮药物加速创面愈合,促进新生皮肤生长。
铁骨绽芳华,膏方愈疮疡
中药外用药膏处方
处方来源:参考明代《外科正宗》“生肌玉红膏”、清代《医宗金鉴》“回阳玉龙膏”,结合现代临床治疗皮肤感染、溃疡的经验化裁而成。
处方:
当归60g、白芷15g、紫草30g、血竭30g、轻粉15g、乳香30g、没药30g、儿茶30g、冰片15g、朱砂15g、黄芪60g、党参30g、白术30g、茯苓30g、甘草30g、金银花60g、连翘60g、蒲公英60g、紫花地丁60g、野菊花60g、黄连30g、黄芩30g、黄柏30g、栀子30g、大黄30g、白及30g、白蔹30g、五倍子30g、煅炉甘石60g、煅石膏60g、龙骨30g、牡蛎30g、珍珠粉15g、蜂蜜500g、黄蜡200g、香油1000g
详细炼制方法
1. 药材预处理:将当归、白芷、紫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白及、白蔹、五倍子等药材,洗净晾干后,切成薄片或小段,备用。血竭、儿茶、乳香、没药研成细粉;轻粉、冰片、朱砂、珍珠粉单独研磨成极细粉;煅炉甘石、煅石膏、龙骨、牡蛎分别煅烧后,研磨成细粉。
2. 熬制药油:将香油倒入干净的铁锅中,小火加热至微微冒烟。放入切好的当归、白芷等药材,保持小火慢煎,不断搅拌,使药材均匀受热。待药材炸至表面枯黄、质地干脆时(约30 - 40分钟),用纱布过滤,去除药渣,得到药油。
3. 炼油:继续加热药油,保持中小火,期间不断搅拌。当油面出现大量泡沫,油烟由白色转为青烟,油滴入水中成珠不散时,表明油已炼成。此时可离火,让油温稍微冷却。
4. 下丹成膏:将黄蜡加入冷却后的药油中,小火加热至完全融化,搅拌均匀。然后将血竭粉、儿茶粉、乳香粉、没药粉依次倒入,快速搅拌,使药粉与油蜡充分融合。
5. 收膏:待药膏温度降至60 - 70℃时,加入轻粉、冰片、朱砂、珍珠粉、煅炉甘石粉、煅石膏粉、龙骨粉、牡蛎粉,充分搅拌均匀。最后缓缓加入蜂蜜,边加边搅拌,直至药膏质地均匀细腻。
6. 储存:将炼制好的药膏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使用时,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覆盖纱布,每日更换1 - 2次。
药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
1.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外用可促进血液循环,为创面提供营养,加速愈合。现代研究表明,当归中的阿魏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2.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消肿排脓。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其含有的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3. 紫草: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外用可凉血解毒,促进创面愈合,对皮肤感染有良好疗效。现代研究发现,紫草中的紫草素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作用。
4. 血竭:味甘、咸,性平,归心、肝经。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具有抗炎、抗菌作用。
5. 轻粉:味辛,性寒;有毒,归大肠、小肠经。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可抑制细菌生长,促进创面干燥结痂,但因有毒性,需严格控制用量。
6. 乳香: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加速创面愈合。
7. 没药:味辛、苦,性平,归心、肝、脾经。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与乳香配伍,增强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