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云二退出大厅,程咬金当即喊来老默:“老默,将兄弟们都带上,记得带上一点礼品,随俺去拜访拜访那姓崔的老匹夫!”
“喏!”老默躬身应是。
.....................
看着自个儿院子里堆满了甘蔗,云二不断在脑海里回忆从 后世记录片中所见的甘蔗提炼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步骤。
【在唐朝时期,甘蔗制糖技术确实有了显着发展,但“更多的是从647年从印度引进制糖,那时才有了红糖或是黄糖,在此之前则是蔗饧。
唐太宗时期(约647年),朝廷派遣使者至印度摩揭陀国学习熬糖技术,改进了原有的制糖工艺。通过此法,逐渐发展为结晶砂糖,但仍以红褐色或黄褐色为主,并非后世的白糖。
但是,能完全去除色素和杂质的“白糖”技术(如黄泥水淋脱色法)在明代《天工开物》中才明确记载。
白糖”提炼步骤:压榨取汁
第一是使用石碾或木制压榨机将甘蔗压碎,收集榨出的甘蔗汁。第二则是熬煮浓缩,将蔗汁倒入铁锅或陶釜中,用柴火熬煮至粘稠糖浆(需不断撇去浮沫和杂质)。
第三是将熬煮而出的浓缩糖浆倒入模具冷却,形成糖坯,其结晶被称为“沙糖”。此时糖呈红黄色,杂质含量在此时仍旧很多。
第四则是最关键的一步,黄泥淋水脱色:
《黄泥水淋脱色法》是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制糖工艺核心步骤,通过这一方法,能有效去除红糖中的色素和杂质,得到颜色较浅的“白糖”(实际为浅黄色或微白色)
首先要搭建“瓦溜”装置(我认为和漏斗差不多。):使用底部有小孔的圆锥形陶器(被称为“瓦溜”),内垫一层稻草或竹席,用于过滤。
再将红糖坯敲成一块块儿的碎块儿后装入瓦溜中,一定要压实填满,这影响到后面的呃成果。
将上述准备做足以后,开始制备黄泥浆,一定要选取细腻黄黏土,加水搅拌成稀泥浆(泥水比例约为1:5),大约静置一个时辰以后取上层的浊液使用。
将以上的步骤全部完成以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即将来临,将黄泥水缓慢淋在瓦溜中的糖坯表面,利用牛顿被苹果砸脑袋得出的重力理论使泥水逐渐渗透“瓦溜”里压紧的红糖层。
在黄泥水与红糖相融合后,黏土里的颗粒会主动吸附红糖中的色素和杂质。因为糖分溶解度相对会较高,会随水下沉,从瓦溜底部小孔流出,将流出的混合水收集后重新熬煮直到再次结晶。
这时候瓦溜中的黄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吸附杂质后的黄泥形成泥壳,逐渐干燥板结。
中层是脱色后的糖液向下渗出,颜色变浅,底层则是最纯净的糖液结晶后形成浅色糖(接近于白颜色),被称之为“洁白糖”。
到了这一步其实还没完,我们还得将瓦溜中脱色后的浅色糖取出晾干,最终得到颗粒细腻的“白糖”此时实际为浅黄或灰白色,
所以为了得到趋近于后世的白糖,我们需要将上述步骤不断重复,直到得到“白糖”为止,但是此法也存在较大的弊端,在淋洗过程中部分糖分随水流失,成品率非常低下。
其次则是调配的泥浆浓度、淋水速度需使用者凭经验控制,难以形成后世的流水线上的统一标准。】
“嗯,小爷这脑子,自从来到了大唐,好像一天比一天厉害了,许多早已忘记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都能在脑海里全部浮现出来。”
正在云二嘟嘟囔囔的自己夸自己的时候,程处默那破锣嗓子如往常一样打断了云二的自我陶醉!
“二子!你找俺和明玉干嘛?俺们刚到家,听到下人说你找俺们,俺和明玉马不停蹄的就往你这儿赶,是不是出啥事儿了?”
云二并打算将自己被崔家截杀的事情说给他们听,有了程咬金替自己撑腰,想必那崔氏一族最近也不会再来找自己的麻烦了。
“好事儿!小爷找你们自然是好事儿!你想不想吃糖,特甜的糖!”云二笑眯眯的看着二人问道。
“糖?那玩意儿有啥好吃的?俺最不喜那些糊糊了,俺还是喜欢吃鸡,特别是你做的叫花鸡,俺真是吃不够!别提什么糖了,俺们既然来了,你赶紧的随便做个十来只叫花鸡给俺们吃!”
听见程处默厚颜无耻的提出要自己做叫花鸡给他吃,还是随便做十来只就够了?云二顿时气就不打一处来:
“奶奶的!还随便做个十来只?你狗日的是饿死鬼投胎吧?你一来,老子厨房后院儿养的鸡都被你吓得战栗不止,如筛糠般抖动。你胃口还真小咧!”
牛明玉早已习惯二人的惯性吵闹,他直接问道:“二子,到底咋回事儿?不会是哪一家找上门了吧?”
瞧瞧!还得是牛明玉的脑袋瓜子聪明一些,一上来首先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安危,一点都不像程处默那个没心没肺的蠢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