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而过,这一晃就到了8月3号。
这几天的时间王汉林处理了很多问题,也把很多事情理顺了,带领着基层的小队长,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清理着这些细节。
王汉林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眉头微皱,思考着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深知,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琢磨、尝试和改进。
突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自己基地里的科研小队。
这个小队是由他亲自组建的,成员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他们致力于研究伤残人员的各种工具。
王汉林立刻起身,前往科研小队的工作室。
一进门,他就看到了队员们正在忙碌地设计、制作各种工具,有轮椅、拐杖、假肢等等。
王汉林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工具,与队员们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他指出了一些原有的工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在 21 世纪所看到的一些先进工具,向队员们描述了它们的大概样式和功能。
队员们对王汉林的见解非常感兴趣,他们没想到设计东西还可以这样设计。
王汉林的思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对工具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在与科研小队的交流中,王汉林还提到了运输队马车的减震问题。
他询问队员们是否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如果没有,是否可以请教一下他的老师或者他原来毕业的院校,看看是否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队员们纷纷点头,表示会认真考虑王汉林的建议,并尽快找到解决马车减震问题的方法。
王汉林在基地里待了两天,与科研小队的成员们一起努力改进各种工具。
他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与大家一起探讨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在这两天里,王汉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科研小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参与让整个团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大家都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充满了信心。
这些分配来的有文化的员工非常高兴,没想到。院长能这么开明?
今天王汉林不想处理这些问题了,这里这些问题还需要他们去慢慢去消化,改进和自我学习。
王汉林今天想去种植基地看看,看看这里有还有没有可改进和扩大的地方。
王汉林带着肖秘书,还带了三位保卫人员,因为现在的山里不一定能遇见什么,王汉林也带了一把38大盖。
王汉林和肖秘书还有三位保卫人员往前面走着,一边儿走一边儿观察着这些地方,王汉林到了种植基地后,由种植基地的大队长带领着,视察了所有的种植基地中的苞米,大豆,还有一些小麦。
大部分种植的就是这几类,别的都不准备种植了。
然后,在一片宽阔的实验地边上,王汉林的目光被远处的一片小米吸引住了。
他好奇地走近,仔细观察着这株片小米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兴奋。
王汉林转身问旁边的大队长:“咱们这里还尝试种植小米了?”
大队长微笑着回答道:“是啊,我在老区的时候,就种过小米。不过,不知道在这里能不能种得好。”
王汉林听后,笑着说:“哈哈,什么可以不可以的?只要你想种就都可以尝试嘛!就算失败了也别怕,别觉得这是浪费。你看,时间、地块儿,还有资金,这些都不是问题。你尝试的过程,无论是失败的种植,还是成功的种植,都是宝贵的经验啊!”
他顿了顿,接着说:“如果失败了,那咱们就不再尝试这种方法了;
但如果成功了,那咱们就可以把这种种植方法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
大队长听了王汉林的话,频频点头,表示赞同。知道了吗?就这么办吧!
种植基地大队长点头儿说:“院长好的,我会尝试每一种作物的。”
王汉林再往前走着问大队长怎么没种一些高粱,大队长说:“今年就没准备种高粱,因为这山里的鸟太多了,如果种植的高粱,今年咱就全喂鸟儿了,什么都剩不下。
“我今年组织人打打鸟儿过年再种吧,然后那边的树林,院长你看那一片山坡上的丛树林。”
“今年秋收之后,我想带领着大家把这一片山坡的丛树全部给它推平,拔掉。砍掉的这些树枝我准备都作为烧火的材料集中存起来。因为咱们这个地方的冬天也是很冷的。”
王汉林说:“这一片山坡你准备做什么呀?”
“院长,这一片山坡儿我准备种苞米,这样我们的粮食又能来解决很大一部分。”
王汉林说:“这一片你大概调查了有多大一片地方啊?”
“院长,这一片山坡大概有500亩地左右,所以说500亩地的苞米产粮食不少。”
王汉林说:“大队长你就放开手去干吧,需要什么你就打个报告给肖秘书,肖秘书给你解决,如果缺少什么,现在你就可以提。”
大队长直截了当地说道:“目前,我们急需犁和牛,或者驴也行,毕竟马用来干农活实在是太吃力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