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报告出来的当天,县里来了个车队。龙安心以为又是来查封的,没想到打头的竟是省民宗委的公务车。
"经过检测,你们的银管烘干产品不仅安全,硒含量还超出标准七倍!"领导举着报告宣布,"省里决定将'地龙系统'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掌声中,龙安心注意到人群边缘站着个熟悉的身影——王立明正冲他眨眼,手里晃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权益保护办法》的红头文件。
当晚的庆功宴上,老陈喝得满脸通红:"下周……嗝……央视农业频道要来采访!"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记得把银管擦亮点……"
吴晓梅突然插话:"不行!"
所有人都愣住了。
"苗家老银器越擦越晦暗才值钱,"她认真地说,"那是岁月给的包浆,作假不得。"
越野车队的到来惊动了整个寨子。龙安心发现第三辆车上跳下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正用专业设备拍摄村民反应。这人脖子上挂着苗银吊坠——不是旅游区卖的那种,而是正宗的雷公山老银匠手艺。
"您是?"
"《民族地理》摄影师张黎。"年轻人掏出证件,"我奶奶是务婆的表妹。"
他展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暴雨当晚,他在对面山头拍到了合作社抢救设备的全过程。画面里,地龙洞口升腾的热气在冷雨中形成奇特的雾柱,宛如一条银龙盘旋而上。
"这镜头已经卖给BBC了,"张黎压低声音,"但我想跟你们合作深度报道。"
龙安心正要细问,突然听见女记者尖声呵斥:"那个谁!别拍这些破房子,多拍烘干系统!"
她指的"破房子"正是潘阿婆的吊脚楼——百年老屋的板壁上,用烟灰画着苗族迁徙史诗《跋山涉水》的图谱。
栏目组执意要务婆在镜头前唱古歌烘托气氛。老人勉强唱了一段,导演却喊停:"太沉闷了!能不能欢快点?像《最炫民族风》那种节奏!"
务婆气得银发直颤。吴晓梅突然拿起芦笙:"我有个主意。"
她吹起改编版的《仰阿莎》,将古调融入现代节奏。神奇的是,当她吹到高潮段落时,地龙洞的陶管竟然发出共鸣般的嗡响——这是管道内壁刻纹产生的声学反应。
"太神了!"摄像师忘记关机,这段即兴表演后来在网上获得千万点击。网友发现,吴晓梅的改编暗合北宋《乐书》记载的"苗乐十二律"。
检测人员采样的第二天,潘阿婆的银项圈不见了。老人坐在鼓楼前默默垂泪,龙安心发现她脖子上有道明显的勒痕。
"穿制服的人干的,"小勇咬牙切齿,"我看见他们摸阿婆脖子!"
监控录像证实了猜测:矮个子检测员借口检查银管成分,趁机扯走了项圈。更惊人的是,画面显示他用棉签在银管上取样后,偷偷将棉签装进了贴有"苗韵公司"标签的密封袋。
"他们在窃取银饰配方!"吴晓梅翻出《苗疆工物志》,"书上说雷公山银器要混入陨铁粉,这配方..."
话没说完,远处传来引擎声。那辆检测车又回来了,这次带着查封通知书。
深夜的火塘会上,老人们决定启动"埋岩"仪式——苗族最高级别的集体裁决。阿公从鼓楼梁上取下一块黝黑的石头,表面布满古老的刻痕。
"五十年没用过了,"务婆用酒清洗着石头,"上次是解决山林纠纷。"
仪式开始,务婆将烧红的铁钎点在石头上,诵念古语。青烟升起时,十二位寨老依次上前,用刀尖在石上添新痕。轮到龙安心时,阿公递来一把特别的匕首——刀柄镶嵌着汉族的铜钱与苗族的银片。
"你父亲打的,"老人说,"汉苗合刃,专断难案。"
当最后一道刻痕完成,洞外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二十个周边村寨的青壮年举着火把赶来——埋岩仪式发出的次声波,通过地龙管道传遍了百里苗乡。
次日清晨,县市场监管局门口出现奇景:上百名苗族妇女身着盛装,每人胸前都戴着家传银饰。她们沉默地围成圆圈,中央摆着那块埋岩石。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六条..."龙安心高声宣读法律条文,吴晓梅同步翻译成苗语。
最精彩的一幕出现了:当局长出来交涉时,务婆突然唱起古歌。奇妙的是,所有银饰随着特定音阶开始共振,发出清越的嗡鸣。媒体镜头下,这种声波检测仪都录不到的古老抗议方式震撼全网。
三天后,检测报告被迫公开:银管样品不仅无毒,其释放的银离子还达到医用杀菌标准。更打脸的是,对比显示苗韵公司的"山寨银饰"含铅量超标11倍。
风波平息后,张黎的纪录片团队进驻村寨。镜头前,老银匠潘阿婆第一次公开了项圈秘方:陨铁粉要混入三年陈的米酒调和,煅烧时必须念《炼银咒》。
年轻人围坐学习时,龙安心发现小勇在笔记本上画着奇怪的图纸——竟是地龙系统的3D建模图,还标注了"声学共鸣优化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