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是万能的,"龙安心望着远处的雷公山,"我父亲是木匠,他有些手艺连物理学都解释不清,但就是管用。也许'喊雨'也是这样——先人通过观察和经验,发现了某种规律,再用他们理解的方式传承下来。"
张明沉默了很久,最后轻声说:"我需要重新思考我的论文方向..."
这场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县气象局与合作社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要在寨子设立"民族气象观测站",系统记录苗族物候知识和气候应对智慧。张明主动请缨担任联络员,开始跟着阿公学习观察云形、风向和动植物行为预测天气。
更令人欣喜的是,寨子里的年轻人态度大变。吴小山不再嘲笑传统是"迷信",反而组织起"古谚语学习小组",邀请老人们传授各种农事谚语。连最叛逆的阿吉也开始认真记录阿公说的每一句话,说这比手机天气预报"准多了"。
一周后的合作社例会上,龙安心提出了新计划:将苗族气候智慧整理成图文手册,作为"十二个太阳"系列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吴晓梅则建议开发"物候日历",把务婆歌本中的观测与现代气象数据对照呈现。
"这将是我们最珍贵的'产品',"龙安心环视众人,"比刺梨、比刺绣更值钱的文化遗产。"
表决时,全票通过。阿公坐在角落,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历经风霜的野菊,终于在阳光下绽放。
会议结束后,龙安心独自走到刺梨田边。经过雨水的滋润,植株重新挺立,有几棵甚至冒出了新芽。他蹲下身,抚摸湿润的泥土,突然想起务婆常说的一句话:
"山不走向人,人走向山。"
科学如此,传统如此,生活亦如此。
---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