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平帝刘衎:西汉末年的悲情傀儡
公元前9年,西汉王朝的天空下,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刘箕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平帝刘衎,他出生在中山国卢奴县,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母亲为卫姬 。彼时的西汉,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大国的威严与繁荣,可内部早已暗流涌动,外戚势力与皇权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歇,这个孩子的诞生,仿佛是命运埋下的一颗棋子,注定要被卷入这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 。
刘箕子三岁那年,命运的重击突如其来,父亲中山孝王刘兴撒手人寰,小小的他在懵懂中继承了中山王位 。失去父亲庇护的他,在祖母冯昭仪的照拂下艰难成长。然而,宫廷的争斗远比想象中残酷,冯昭仪因刘箕子的肝厥病被诬陷,最终含冤自尽,刘箕子彻底失去了家族的依靠,成为了权力场上的孤家寡人 。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刘箕子时常望着宫墙的天空发呆,他不明白为何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也不明白自己为何要承受这些痛苦 。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他是中山王,身上肩负着一份责任 。在孤独与恐惧中,刘箕子逐渐成长,他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希望能让自己变得强大,以应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突然病逝,且未留下子嗣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朝堂的宁静,权力的真空让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太皇太后王政君迅速出手,罢免了大司马董贤的官职,董贤自知大势已去,当日便自杀身亡 。而王莽,这位野心勃勃的外戚,趁机出任大司马,掌控了丞相事务 。
王莽深知,要想真正掌控朝政,就必须拥立一个年幼易操控的皇帝 。于是,年仅9岁的刘箕子进入了他的视线 。同年七月,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奉王莽之命,持节迎立中山王刘箕子 。刘箕子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中山国,前往长安,迎接他的将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未来 。
九月初一辛酉日,刘箕子正式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 。他身着龙袍,站在未央宫的大殿上,望着下面跪拜的群臣,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 。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不过是个傀儡,真正的权力掌握在王莽和太皇太后王政君手中 。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而王莽则操持国政,百官聚于朝廷东厅,皆听取王莽的指示,刘衎不过是一个被摆在皇位上的摆设 。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开始了一系列的操作 。他先是禁止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入京,将卫氏家族隔绝在长安之外 。卫姬思念儿子,日夜哭泣,却无法与儿子相见 。王莽之子王宇曾希望父亲归政于平帝母家卫氏,屡次让卫姬上书骂丁、傅两家,希望能到长安,但王莽不为所动,只增加她的食邑,却不让她来长安 。不久,发生了吕宽之狱,卫氏受到牵连,被王莽灭门,卫后也被废为家人,一年多以后去世 。通过这一事件,王莽成功地隔绝了汉平帝与母族的联系,消除了潜在的政治威胁 。
汉平帝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敢怒而不敢言,他只能将这份怨恨深埋在心底 。在朝堂上,他看着王莽肆意妄为,掌控着一切,却无能为力 。他时常在深夜里独自流泪,思念着远方的母亲和亲人,痛恨自己的无能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抗的念头,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够夺回属于自己权力的机会 。
元始元年正月,在王莽的指示下,汉平帝诏令各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等无子而有孙或养兄弟之子为嗣的,都可以为爵位继承人 。公、列侯嗣子有罪,犯剃光头以上罪的先要请示朝廷 。名列刘氏皇谱而因犯罪被开除族籍的,恢复其族籍 。这一诏令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贵族阶层的秩序,维护了刘氏皇族的权益 。
同年二月,设置主管阴阳时序的羲和官,俸禄为二千石;设置外史、闾师,俸禄为六百石 。六月,又设置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大司农郡丞十三人,每人负责一个州,劝勉发展农桑 。这些举措看似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实则是王莽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为他日后篡汉做准备 。
元始二年,各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其中青州最为严重,百姓四处逃荒,流离失所 。面对这场灾难,王莽开始了他收买人心的表演 。他带头捐献田宅,安汉公王莽、四辅、三公、卿大夫、吏民为帮助百姓解决困难而捐献房屋与土地的有二百三十人,按照人口分配给贫民 。朝廷还派遣使者负责灭蝗,百姓将捕杀的蝗虫送交官府,用石斗量蝗后按数付钱,天下的百姓家资不满二万,以及受灾的郡县家资不满十万的,都免交租税 。灾民中的病人,安置在捐献的邸舍房屋中,进行医治 。给死者一家死六人以上的葬钱五千,死四人以上的三千,死二人以上的二千 。撤销安定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建起官署与住房,招募贫民迁居于此,由县官发给口粮 。贫民迁移到居住处后,由公家分配给房屋土地与用具,并借给犁、牛、种、口粮 。又在长安城中,修住宅二百区,以供贫民居住 。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拯救了部分百姓的生命,但也让王莽赢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篡位奠定了基础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