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前三能力压一众大佬,才华显而易见,很好,很优秀。
特别是第一名章衡,能文能武,被苏轼盛赞其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曾揭露三司吃空额的弊端,后因此被贬。
被贬后,章衡先后在汝州、颍州、郑州等地方担任知州,实行仁政。
在郑州时,章衡就顶着压力,把豪强霸占的土地分给了百姓,还远程指导苏轼修建苏堤。
同时,章衡武能上马定乾坤,出使辽国,辽国人欺他是文人,在酒宴上提出射箭助兴,他不但大秀了一把箭技,还把辽国情况打听得一清二楚。
章衡觉得辽国此时国力虚弱,又没有防备,回到北宋后他便宋仁宗建议朝廷出兵攻打辽国,收复失去的山河,宋仁宗当然没听。】
【拽姐不爱红妆:完全不觉得意外,仁宗这个皇帝真的很难评价。】
【草芥弥生:仁宗为人宽厚,做皇帝算七十分,放在其他朝代这个时间点还行,但放在宋朝只能算无功无过了。】
【磕学家:赵匡胤被称为大宋唯一的一不是没原因的,一抓一把SSR,仁宗都没扶起大宋。】
【政哥的狗腿子:宋文化是真繁荣,对外也是真拉胯,而且看着有点作为的皇帝各个短命。】
认真听着天幕的宋仁宗苦笑着摇摇头,随即长叹一声:“诏范仲淹还朝。”
现在大宋的情况没有后辈那么积重难返,那他来改革应该更容易吧。
【幸或不幸,跟在章衡他们后面的大佬们,都属于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而且做出了显着成绩的,越发显得他们名不见经传。】
叶非雪不得不为前三掬一把同情泪,真不容易啊。
【除了王安石新法的七个骨干,唐宋八大家这一届出了三个,苏轼,苏辙与曾巩;思想家出了两个,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他表叔张载;军事家出了一个王韶。】
【苏轼,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贬谪治理地方也很行,历史上出名的全才,文学巨匠。】
【在这次考试中,还发生过一件关于苏轼的趣事。
笔论这一场,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欧阳修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最好,准备把他列为第一名。
转念一想,欧阳修又觉得这么好的文章,应该是爱徒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把它放在了第二名。
最后,名单公布,欧阳修才惊觉搞错了。】
【苏轼在文章中写着一个典故:“尧的大臣皋陶,将要杀某一个人时,皋陶对他说了三次杀,尧就说了三次赦免他。”
欧阳修觉得这个典故用得很巧妙合理,但想不起来它的出处,便去询问苏轼典故出处。
苏轼表情古怪,告诉他出自《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随即翻书查找。
翻来覆去,都没找到,因为《三国志》里根本没有为孔融作传,欧阳修只能再次询问苏轼。
苏轼就回答他:“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想当然耳!!!
想当然尔!!!
欧阳修这才明白过来,这个典故是苏轼杜撰的,当即哈哈大笑,赞叹苏轼脑子灵活:“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榴莲臭豆腐:我考试写作文也像苏轼这样干过,开头结尾动不动就有人说……。】
【月上柳烧:英雄所见略同。】
“大人,不好啦!审配大人把您家人逮捕入狱了。”许攸的侍从着急地从门外跑进来。
许攸勃然大怒,待转头听到天幕说“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时,他顿时冷静下来。
许攸缓缓露出一个微笑:他要弃暗投明。
袁绍必败,既然审配先不仁,就别怪他后不义了。
许攸低声吩咐侍从,今晚任何人来寻他,都说他生了重病,无法起身相见。
与此同时,曹操高兴地扬了扬手里传来的信:“文若信中道“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看来变数很快就会到来。”
“恭喜主公。”郭嘉眯起了眼,嘴角泛起若有若无的笑意,拱手道。
就像出征前文若的评价,袁绍麾下谋士,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来的应该是许攸。
曹操与郭嘉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
【苏辙也不赖,文学比他哥苏轼差一些,但当官比苏轼厉害点,官至副宰相。】
【程颢,往后统治封建礼教的理学奠基人,张载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横渠四句无人不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幕下,所有朝代识字的人心中激荡,久久难平。
扶苏不住赞叹,看向天幕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忍不住开口道:“恨不能与先生相交。”
没曾想,后世有文人能说出如此气势磅礴的格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