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来到洋泾镇,并没有在镇上停留,而是径直去了镇南边的农村。
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龙飞需要在壶中界里种一些粮食和蔬菜。龙飞记得原主记忆里,镇南边有一大片农田,正好可以用来和当地的农民换一些种子和幼苗。
龙飞手里提着两条巴掌大的鲫鱼,沿着乡间小路缓缓而行,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龙飞走了没多久,就看到一位老农蹲在田埂边抽旱烟。老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龙飞走到老农身边,笑着打招呼:“阿公,您好!”
老农抬头打量龙飞,见他衣着虽有补丁却也干净,手里还提着两条鲫鱼,年纪轻轻的,嘴巴又甜,看着不像坏人,于是点点头回应。
“阿公,我想拿这鱼跟您换点种子和菜苗,您看可以吗?”龙飞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你要换啥种子?啥菜苗?”老农吐出一口烟圈,慢悠悠地问道。
“我想换点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还有茄子、辣椒、番茄、黄瓜的菜苗。”龙飞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老农一听,乐了:“小家伙,你这是要自己种地啊?胃口还不小呢!现在正是水稻插秧的时候,你来得正好。”
“嘿嘿,这不是想着自家门口种点菜嘛。水稻也行,正好我那边有一小块水田。”龙飞笑着解释道,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来的正是时候。
“行吧,小家伙,你这两条鱼,我收下了。种子和菜苗,我去给你拿。你要多少水稻秧苗?我这水稻秧苗可是壮实得很!”老农爽快地答应了。
龙飞想了想壶中界的大小,说道:“大爷,水稻秧苗要个两三平米的就够了,其他的种子和菜苗您看着给就行。”
“成。”老农点点头,站起身来,往村里走去。
龙飞走到大槐树下,找了个干净的地方坐下,闭目养神,顺便整理了一下壶中界,腾出地方来放置即将到手的种子和秧苗。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老农提着个麻袋,手里还抱着一捆绿油油的水稻秧苗走了过来。
“小家伙,你要的东西都在这里了,水稻秧苗我给你挑了些最好的。”老农把麻袋和秧苗放在龙飞面前。
龙飞打开麻袋一看,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和菜苗,种类齐全,数量也不少。
“阿公,谢谢您!那我先走了。”龙飞提着麻袋,抱着水稻秧苗,和老农道别后,就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去。
龙飞走到僻静无人之处,将麻袋和水稻秧苗收进壶中界。心念一动,壶中界便出现了一块两三平米大小的水田。秧苗在龙飞的意念操控下,整整齐齐地栽种到水田里。其他的菜苗也都被种在了剩余的土地上。
剩下的种子,龙飞没有立即播种,而是将它们装在袋子里,放置在壶中界的一个角落。龙飞特意将这片区域设置为时间静止状态,以保证种子的活性,使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生命力。
等做完这一切的时候,龙飞也差不多走到了洋泾电影院附近。他抬头看了一眼电影院的招牌,不过他并不是为了看放什么电影,而是要确定具体的日期。
1960年4月26日,龙飞默默记下了这个日期。
龙飞提着两条半斤左右的大黄鳝回到棚户区,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每家每户的门口都生起了煤球炉,袅袅炊烟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
“姆妈,今天运气好,抓了两条黄鳝,晚上可以加餐了!”龙飞看着正在门口生火的母亲,笑着说道。
沈梅看着龙飞手里活蹦乱跳的黄鳝,却皱起了眉头,“小飞啊,你昨天差点出事,今天怎么又去河里了?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姆妈,您放心,今天我没下水,这黄鳝是在岸边抓的。”龙飞连忙安慰母亲。
“哎,你这孩子,真是让人操心。”沈梅叹了口气,接过龙飞手里的黄鳝,“行了,进去吧,我去把这黄鳝收拾收拾。家里还剩下一点米,你去淘一下,晚上再熬点粥。”
根据原主的记忆,龙飞找到了碗橱下柜子里的两个老旧的马口铁饼干箱,这种饼干箱密封性好,常被老百姓用来存放粮食。
龙飞打开第一个饼干箱,里面是一小半的六谷粉(玉米粉),差不多也就一斤多的样子,要是敞开了吃,也就够龙飞一个人吃两顿的。
第二个饼干箱里,只有浅浅一层洋籼米,估计也就一两左右。
除了这两个饼干箱,旁边还有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的是“代食品”,也就是些麦麸、稻糠、玉米皮等平时用来喂牲口的东西打成的粉。
龙飞叹了口气,这年头真是不容易啊!
他把洋籼米倒进锅里,仔细拣去混在里面的小石子,这年头米里有石子是很平常的事,要是放在后世,估计都得被人骂死。
龙飞舀起半瓢水倒进锅里,轻轻搅动几下,漂去米粒表面的浮灰。不像后世那样反复淘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稍微多淘一下米都会被大人骂败家子:“那可都是营养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