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街虽然是条小路,可该有的店铺却一个也不少。
国营饭店、供销社、粮油店之类的商店就不说了,煤铺、肉铺、裁缝铺、修鞋修伞的、箍碗补锅的、理发店等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家“混堂”(公共浴室),和附带的老虎灶。(这年头,物资匮乏,老百姓手里的钱也不多,很多人家碗坏了破了都舍不得扔,而是拿到箍碗补锅的匠人那里修补一下,继续使用。)
因为是上班的时间,街上的人不多,大多是附近的街坊邻居,彼此都认识,见面了还会互相打个招呼,聊上几句。
龙飞走进粮油店,白色的墙面上贴着红色的标语“家家精打细算,人人节约粮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墙角堆放着一个个麻袋,还有几个铁皮油桶矗立在墙边。
粮油店的柜台就是几个大木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粮食,只不过装米和面粉的箱子都是空的,装六谷粉的箱子里也没有多少六谷粉了,只有装“代食品”的箱子里满满当当都是浅褐色的粉末。
“小同志,要买什么?”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套袖,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问道。
“阿姨,现在大米还有没有?”
“大米?早就没有了,就剩下六谷粉和这些代食品了,你要不要?”售货员指了指装满代食品的箱子说道,“想要买大米,下个月月头上再来吧,不过也不一定能买到。我们店里一个月的配额也就那么多,一两天就卖完了。”
“那就要二十斤六谷粉。”龙飞说道,把粮本递了过去。
“二十斤六谷粉要搭配二十斤代食品。”售货员补充道。
这年头可没有买一送一的说法,有的也是买一搭一。好的不愁卖,差的卖不掉。把好卖的商品搭配着不好卖的商品一起出售,这就是时代的特色。
“行吧,那就二十斤六谷粉,二十斤代食品。”龙飞无奈地说道。
前几年买细粮都要搭配粗粮,这两年物资更少了,就变成买粗粮要搭配代食品了。
“六谷粉8分一斤,二十斤,1块6,5斤粮票,代食品2分一斤……一共是2块钱,6斤粮票。”
一斤粮票能买4斤六谷粉,代食品更是一斤粮票能买20斤。可就是这样也没人愿意去买代食品,因为这玩意儿根本就不好吃,还没营养。
龙飞付了钱和粮票,售货员在粮本上盖了章,把粮本递还给他。她用铁皮抄子(样子就和簸箕差不多,铁皮做的),分别从装六谷粉和代食品的箱子里舀出二十斤。
布袋口套在铁皮漏斗上,龙飞紧紧地拉住,售货员把六谷粉和代食品分别倒进布袋里。四十斤还是有点重,龙飞提起来都有些费力。
龙飞可不愿意拎着这么重的东西回家,出了粮油店,他就找了个没人的角落,把六谷粉和代食品收进了壶中界。
买好粮食,他没有急着回家,他还有不少事要做,要买调料,要去收集些柴火,这样才能在壶中界里烤兔子。
供销社就在粮油店边上,龙飞迈步走了进去。供销社的柜台比粮油店的柜台高多了,也更加气派,柜台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吃的、穿的、用的,种类繁多。
白色的墙壁上同样也是贴着各种标语,大部分都是宣传节约的。只有一句“不得随意打骂顾客”,让龙飞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能随意打骂,也就是说可以打骂?只不过不能随意罢了。
龙飞走到柜台前,问道:“姐姐,有盐吗?”
“有,1角5一斤,要几斤?”售货员是个年轻女子。
“要一斤。”龙飞说道,然后又问道,“姐姐,有酱油吗?”
龙飞出门的时候拿了三块钱,现在身上还剩下一块钱,在当下,这一块钱的购买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酱油1角2分一斤,要吗?”
“要一斤。”
“还有其他东西要吗?”
“有辣椒吗?”龙飞问道。
“干辣椒?有,5角一斤,不过就剩下一点了,大概就三两的样子,你要吗?”售货员说着,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小布袋。布袋里装着一些干辣椒,鲜红鲜红的,一看就知道很辣。
“就要这些吧。”龙飞说道。
“一共4角2分。”售货员说道,“把瓶子给我,我给你打酱油。”
“呃!瓶子我忘带了!”
这年头酱油大都是散装的,要买酱油就得带着自家的瓶子去。这也是“打酱油”那个词的由来。
售货员看着龙飞尴尬的样子,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说道:“算了,我给你找个盐水瓶吧。”
盐水瓶就是医院里用的那种装葡萄糖生理盐水的瓶子,这瓶子玻璃厚,结实耐用,带橡胶塞,用来装油、酱油之类的是再好不过了。而且它瓶口小,方便控制用量,不会像大口瓶子那样容易倒多。
售货员从柜台下拿出一个洗干净的盐水瓶,灌满酱油后用橡胶塞塞紧,递给龙飞。
龙飞接过盐水瓶,说了声谢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