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听到这话,知道推辞也无用,只好硬着头皮走到那几件陶器前。他表面上装作认真查看,实际上却是悄然感知这些陶器蕴含的灵气。
他虽然对文物鉴定一窍不通,但凭借丰富的经验,他自创了一套判断年代的独特方法——感知文物中蕴含的灵气。这套方法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他大量的观察(看着博物馆内有灵气的文物眼馋)和实践(吸收壶中界内文物的灵气)之上。
他发现,文物种类虽繁杂,但主要材质不外乎金属、木器、玉石、陶瓷和纸制等。而同种材质的文物,年代越久远,体积越大,制作越精美,保存越完整,其蕴含的灵气就越浓郁。
“别着急,看仔细些。”李教授站在一旁,语气平和,却带着对后辈的期待和试探。
最左边的一件陶罐表面泛着一层自然的土色,装饰纹路简单且古朴,灵气微弱,显然年代并不久远。
“我觉得,这件陶器应该是明朝时期的。”龙飞指着最左边的陶罐,斟酌着用词,小心翼翼地说道。
李教授眯起眼睛,饶有兴趣地看向龙飞,并未急于开口否定或肯定,而是示意他继续。
龙飞又将目光转向第二件陶器。这是一只陶钵,通体黝黑,带有些微细密的裂纹。它的底部隐约可见一些大小不一的凹槽,似乎是长期使用后留下的痕迹。但最吸引龙飞注意力的,还是它散发出的灵气——相比第一件陶罐这一件灵气浓郁了不少,且隐隐带着一股古韵。
“这件陶钵,可能汉代的。”龙飞指着陶钵,语气比之前肯定了一些。
李教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再次示意龙飞继续。
接下来是第三件陶器,一个造型奇特的陶埙。它的表面呈灰褐色,上面刻画着一些抽象的图案,看起来颇为神秘。这件陶埙的灵气最为浓郁,甚至比前两件加起来还要多,而且灵气中带着一股沧桑厚重的气息。
“这件陶埙……”龙飞顿了顿,心中隐隐有了猜测,“我感觉像是……商周的。”
听到龙飞的判断,李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也变得郑重起来,“小伙子,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龙飞心里暗叫“糟糕”,他哪有什么依据,全凭感觉,只能向冯长春投去求助的目光。
冯长春接收到龙飞的求助信号,笑着对李教授说:“李教授,龙飞这可是天赋异禀,对古董有着特殊的敏感度。耿老推荐他来就是因为这个,他判断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速度很快,可以帮我们节省不少时间。”
李教授深深地看了龙飞一眼,缓缓说道:“好吧,小伙子,你很不错。这三件陶器的年代分别是明、西汉、商,你的判断基本正确。”
龙飞一听,心里暗自松了口气,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谦虚地说道:“都是运气好,蒙对了而已。”
“小伙子,你就别谦虚了。”李教授说完,转头对冯长春说:“小冯,你抓紧把新来的队员安顿好,明天就加入发掘工作。”
“好的,李教授。”
考古队住在村子里,伙食自然也是在村子里解决。前几年吃大锅饭时候留下的大灶就成为了考古队吃饭的地方。
村里的几名妇女受雇为考古队做饭,伙食虽然谈不上丰盛,但也算简单可口。
“小伙子,你怎么来了,是不是来找我家老头子的?”
龙飞和博物馆的人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冷不丁被一个声音吓了一跳。抬头一看,是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农妇,正笑眯眯地看着他,正是李二狗的媳妇。
“阿婆,你身体还好吧!”
“好着呢,能吃能睡。”老农妇爽朗地笑着,“一会去我家,你让我家老头子给你收的东西,他可是收了不少。”
“好啊,阿婆,那我一会儿就过去。”
当初龙飞在村子里收了一些老物件之后,就让李二狗继续帮他留意着,并许诺每成交一样东西就给他5角钱的辛苦费。只不过后来事情一多就给忘了,没想到这老两口竟还记挂着这件事呢。
“那我就回去和我家老头子说一下,让他在家里等你。”老农妇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小飞,怎么回事啊?”冯长春低声问道,陶明和其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看向了龙飞,显然对这段对话产生了些许好奇。
龙飞略带歉意地笑了笑,压低了声音说道:“这个村子我之前来过,还收了些老物件。我认识这位阿婆的男人,托他帮忙留意着附近的老物件。”
“这样啊,要不等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冯长春提议道。
“好啊,一起去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好东西呢。”陶明也来了兴致,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
午饭后,龙飞一行人来到了李二狗家。
李二狗早已在家门口等候,一看到龙飞他们,立刻咧开嘴笑,“小伙子,来了啊!你看你这么久也没个消息,要不是我老婆子今天遇见你,我还不知道你又来村里了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