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的消逝与重建》
——论《揾啲意义嚟》中的空间诗学与存在焦虑
文/元诗
在当代粤语诗歌的版图中,《揾啲意义嚟》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深刻的存在之思,构筑了一座关于"地标"的隐喻迷宫。这首诗表面上在追问地标的位置,实则探讨的是现代人精神坐标的模糊与重构问题。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韵律和词汇,将个人经验升华为普遍性的人类困境,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与追问中,完成了一次关于存在意义的多维探索。
诗歌开篇即以三个并列的空间——"屋企嘅,学挍嘅,单位嘅"勾勒出一个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拓扑结构。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构成了我们存在的三维坐标,而"地标"则是这些空间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节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了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多少嘟有俾咗啲嘅",这种口语化的表述赋予了诗歌一种亲切的当下感,同时也暗示了地标分配的随意性与不完整性。地标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图腾,而成为可以被"俾"(给予)的普通物品,这种降格处理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意义体系的贬值过程。
诗歌第二节中"佢哋,佢哋有过佢哋嘅地标"的重复,制造了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有过"二字确认了地标的历史性存在,同时也暗示了其当下的缺席。这种缺席不是物理性的消失,而是意义感知的断裂。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代际之间地标传承的困境——"递日噈喺苏虾佢哋嘅,地标",未来的地标将属于下一代(苏虾),那么当下的地标在哪里?这一追问将诗歌从空间描述转向时间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时空交织结构。
诗歌的核心部分以排比句式连续追问"地标喺边度?",并通过一系列否定性表述构建了一个地标无处可寻的悖论空间:"唔喺丛林,噈喺大海/唔喺身边,噈喺天际/唔喺脑维,噈喺Al……"。这些对立项——丛林与大海、身边与天际、脑维(思维)与AI——构成了现代人寻找意义的全部可能场域,而地标却在这些场域之间游移不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脑维"与"Al"(人工智能)的对立,这直接将诗歌带入了后人类语境,暗示了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在意义生产上的竞争关系。地标既不在传统的人类思维中,也不完全被AI所掌控,这种双重否定揭示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存在焦虑。
诗歌中"大步??过沟壑,对面矗立地标/枪林弹雨冲凉,烽烟隐现地标……"两句尤为耐人寻味。这里,"沟壑"与"枪林弹雨"构成了生存困境的隐喻,而地标却在困境的另一端或混乱中隐约显现。这种表述暗示了地标(意义)的获得必须通过艰难的生存实践,甚至是在暴力与混乱中的偶然发现。诗人使用了极具粤语特色的"冲凉"(洗澡)一词来描述"枪林弹雨",这种将暴力日常化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粤语的幽默特质,也暗含了现代人对生存压力的无奈适应。
诗歌结尾处的重复与变奏——"个地标,地标啊!地标呢?/地标啊,地标,地标梦/地标心……"——完成了一次从外部追问到内心探索的转变。地标从物理空间("个地标")逐渐内化为心理图景("地标梦"、"地标心"),这一转化过程揭示了诗人对意义问题的最终解答:地标不在外部世界的任何具体位置,而在于主体对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内心持守。三个阶段的递进——从具象到抽象,从外求到内省,从实存到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追寻轨迹。
从诗学形式上看,《揾啲意义嚟》充分利用了粤语的音韵特点。"地标"一词的重复出现,在粤语中形成了一种类似鼓点的节奏感("地标"在粤语中读作"dei6 biu1",两个高平调音节产生强烈的顿挫效果)。同时,诗人有意混用书面语与口语(如"噈"与"系"的交替使用),创造出一种既亲切又疏离的语言效果,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现代人在熟悉环境中的陌生感体验。
在文化意义上,这首诗通过粤语这一载体,实现了地方性经验与普遍性问题的完美结合。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汉语元素较多的一支,其诗歌传统可以追溯到岭南地区的木鱼歌、南音等说唱艺术。《揾啲意义嚟》在延续这一传统的同时,又赋予其现代性的思考维度,使"地标"这一概念既指向岭南特有的文化记忆(如"韶城沙湖"),又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存在命题。
从哲学层面解读,这首诗回应了海德格尔关于"栖居"的思考。在现代技术框架("Al")的笼罩下,人的"在世存在"变得支离破碎,传统意义上的"地标"(存在的支点)失去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诗人通过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试图在流变的现象世界中重新锚定存在的意义,这种努力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地标"建构。
《揾啲意义嚟》最终告诉我们:地标不会自动显现,它需要我们在"大步??过沟壑"的勇气中重新发现,在"枪林弹雨冲凉"的坚韧中耐心等待,最终将其转化为内心的"梦"与"心"。在这个意义上,诗歌不再只是对意义缺失的哀叹,而成为意义重建的积极实践。当诗人写下"《树科诗笺》2025.1.30.粤北韶城沙湖畔"时,他实际上已经在时空坐标中刻下了自己的地标——这首诗歌本身,就是对抗意义消逝的最有力回应。
喜欢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粤语诗鉴赏集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