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首先尝试求和,以避免战争的扩大。在求和不成后,他果断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吴军抵御蜀军。孙权深知陆逊的才能,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权力,让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制定战略战术。陆逊采取避敌锋芒、坚守不出的策略,等待蜀军疲惫后发动反攻,最终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孙权在这场战争中的决策,体现了他的冷静和理智,以及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孙权审时度势的能力还体现在他的外交策略上。他根据不同时期的局势变化,灵活调整与曹魏和蜀汉的关系。时而联刘抗曹,时而联曹抗刘,以维护东吴的利益和安全。这种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使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能够保持相对独立和稳定。
孙权在重大事件中的决策过程,充分展现了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和特点。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不仅保障了东吴的生存和发展,也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刚毅果断与略有自负
孙权刚毅果断的性格在军事和政治决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内部主降派声音甚嚣尘上,孙权却能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毅然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他拔刀斫前奏案,以坚定的姿态表明抗曹决心,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正是这一果断决策,使得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荆州之争中,孙权同样展现出刚毅果断的一面。当刘备占据荆州且势力不断壮大,对东吴构成威胁时,孙权没有丝毫犹豫,先是派诸葛瑾索要荆州,在遭到拒绝后,果断采取军事行动,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来更是抓住关羽北伐的时机,与曹操勾结,奇袭荆州,斩杀关羽,成功夺回荆州,拓展了东吴的版图。
然而,孙权也有略有自负的一面。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决策失误,就与他的自负不无关系。他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先是立孙和为太子,后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二宫之争”愈演愈烈。孙权本以为自己能够掌控局面,平衡各方势力,但最终却引发了朝廷内部的严重分裂和动荡。许多大臣卷入其中,相互倾轧,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此外,孙权晚年发动的几次对外战争,如合肥之战,多以失败告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自负心理作祟。他可能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轻视了对手,从而做出了不恰当的军事决策。这些失败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影响了东吴的稳定和发展。
孙权刚毅果断的性格为他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他略有自负的一面也给他和东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也提醒后人,在决策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自负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七、孙权的晚年困境与历史评价
1.继承人问题与朝政动荡
孙权晚年,继承人问题成为东吴政权的一颗定时炸弹,其决策失误引发的“二宫之争”,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深远的影响。
孙权最初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为人宽厚仁爱、聪慧贤明,颇具治国之才,是一位理想的继承人。然而,天不遂人愿,孙登年仅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这让孙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也为日后的继承人问题埋下了隐患。
孙登去世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但与此同时,孙权又对四子孙霸宠爱有加,封其为鲁王。这种对两个儿子的同等重视,使得朝廷内部逐渐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支持太子孙和的一派以陆逊、顾谭等人为首,他们认为应该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维护太子的正统地位;而支持鲁王孙霸的一派则以全寄、杨竺等人为代表,他们企图通过扶持孙霸来获取政治利益。
孙权在立嗣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进一步加剧了两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他既没有明确地支持太子孙和,也没有抑制鲁王孙霸的势力,导致“二宫之争”愈演愈烈。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大臣们为了自身的前途和利益,纷纷卷入这场争斗之中,相互倾轧,严重破坏了朝廷的团结和稳定。
陆逊作为东吴的重要将领和大臣,多次上书孙权,劝他明确太子的地位,抑制鲁王的势力。然而,孙权不仅没有采纳陆逊的建议,反而对他产生了猜忌和不满。最终,陆逊因忧愤过度而死,这无疑是东吴政权的一大损失。
“二宫之争”对东吴政权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首先,它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分裂和混乱,削弱了东吴的统治力量。许多有才能的大臣在这场争斗中受到牵连,或被贬官,或被诛杀,使得东吴的人才储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次,“二宫之争”也影响了东吴的军事和外交决策。在内部争斗激烈的情况下,东吴无法集中精力应对外部的威胁,军事行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东吴与蜀汉、曹魏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外交策略的实施变得更加困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