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将许攸、郭图、荀彧、曹操引入议事厅。
“诸位请坐。”
“修县地处四郡交界之地,历来有贼寇横行。此地民风彪悍,加之地理位置特殊,极易成为盗匪的藏身之所。近年来,修县的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百姓苦不堪言。诸位以为该如何应对?”
话音刚落,许攸便抢着说道:“主公,修县地势偏远,人心不古。若不痛下杀手,恐难震慑宵小之辈。末将以为,应当派一支精锐兵马前去清剿,杀鸡儆猴!”
郭图却摇摇头:“不可草率用兵。修县乃四郡咽喉要地,若是用兵过猛,只怕会激起民变。依臣之见,当先加强防守,再派人去安抚民心。”
荀彧一直没有开口,这时才缓缓说道:“修县虽是偏僻之地,但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治理此地,不能只靠武力。应当先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宣抚,教化百姓,让其安居乐业。”
曹操在一旁默然不语,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袁绍身上,仿佛在揣摩这位老大哥的心思。
“本初兄,弟以为修县之患,非一日之寒。”
“若要彻底解决此地的贼寇问题,需从根本入手。修县之地虽贫瘠,然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若能在此地建立一座坚固的城堡,既能防御外敌,又能庇护百姓。如此一来,修县的治安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袁绍听了四人的发言,微微点了点头:“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袁绍静静地听着众人的提议,眉头微皱,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从前。
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那个他刚刚起兵时的日子。
那时的他也曾面临过类似的困境——谋士们各执己见,或是主张北进,或是主张南下,或是主张固守。
那时候的他,也曾陷入过这样的两难抉择:听谁的?信谁的?谁说得对?
如今,面对修县的治理问题,同样的情景再次上演。许攸主张用兵,郭图强调教化,荀彧重视民生,曹操则提出了建立城堡的构想。
每个人说得都有道理,每个人的见解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然而,谋士太多,有时反而让人难以决断。
袁绍的目光在几位谋士的脸上一一扫过。
许攸年轻气盛,锐气未减;郭图谨慎持重,虑事周全;荀彧淡然如水,却又深藏韬略;曹操则目光如炬,仿佛早已看透一切。
“谋士太多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啊。”袁绍在心里暗叹一声。
他何尝不知道,若是听错了一个人的意见,轻则误国误民,重则可能导致自己的基业毁于一旦。可问题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到底该听谁的呢?
他闭上了眼睛,试图理清思绪。
耳边似乎响起了当年他在幽州起兵时的情景:谋士们在帐前争辩不休,有人说应该联合蹋顿、乌桓共同抗曹;有人说应该先平定冀州再图发展;还有人说应该结好孙策,南北呼应。
那时候的他,也是这般左右为难。
“算了……”袁绍睁开眼睛,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判断,要不都施行吧!反正现在有钱。”
他心中暗想:既然大家的意见都不错,为何非要选一个呢?既然实力雄厚,何不尝试一下多种方法?或许这样反而能更快见效。
想到这儿,袁绍心中一动:“对,就这样。”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过议事厅内的众人。
正当众人以为议事结束的时候,袁绍忽然开口:“三位先生之言各有道理。然则修县之乱,非一日之寒。流民聚集,必然是因为官府苛责、民生困苦。若想根治此患,既要严惩为首作乱之人,也要减轻赋税、安抚百姓。”
“既然各位的意见各有千秋,那就……全都施行吧!”
众人闻言皆是一愣,随后脸上露出了各异的表情。
许攸微微一笑,显然是赞同这个决定;郭图则眉头微皱,似乎对同时推行多种政策有所顾虑;荀彧依旧淡然,仿佛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曹操,则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
众人皆是一愣,原本松懈下来的神经顿时紧绷起来。
许攸微微挑眉,郭图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荀彧依旧淡然自若,曹操则目光如炬,似乎早已预料到袁绍还有后招。
袁绍首先将目光落在曹操身上:“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治安问题。我已经命蒋义渠在城中募兵五百人,孟德,这些人就全部交给你操练。一个月后,我们要出兵剿匪。”
曹操微微躬身:“末将领命。”
“至于子远,”袁绍转向郭图,“你要协助孟德操练兵马。修县的贼寇盘踞已久,若无精兵强将,恐难彻底肃清。”
许攸点点头:“主公放心,末将定不负重托。”
“文若与公则,”袁绍的目光转向荀彧和郭图,“你们要在修县以及东光两地发掘可用人才。先兴办义学,教化民众。修县之地民风剽悍,唯有教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荀彧微微一笑:“主公高瞻远瞩,末将定当竭尽所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