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雨丝如织。
荀彧站在廊下,手中紧握的竹简已被雨水打湿了一角。他抬头望向阴沉的天际,雨滴打在脸上,冰凉刺骨,却浇不灭他心中的焦灼。
“先生,这消息可靠吗?”身旁的侍卫低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不安。
荀彧收回目光,指尖轻轻摩挲着竹简上凹凸不平的字迹。
“朝廷急报,岂能有假?”他的声音平静,却掩不住其中的凝重,“备马,我要立刻去见主公。”
侍卫面露难色:“先生,已是三更天了,主公恐怕早已歇下...”
“事关重大,耽搁不得。”荀彧打断了他的话,将竹简小心收入袖中,“去准备吧。”
片刻后,荀彧已策马奔驰在通往南皮太守府的官道上。
雨水顺着斗笠边缘滴落,打湿了他的衣襟。马蹄踏过泥泞的路面,溅起的水花在夜色中闪烁着微弱的光。
南皮城的轮廓在雨中若隐若现,城墙上的火把如同漂浮的萤火,在雨幕中摇曳不定。
荀彧勒马停在太守府前,守卫的士兵认出了他,连忙上前牵马。
“先生深夜前来,可是有要事?”为首的校尉拱手问道。
荀彧翻身下马,雨水顺着他的动作洒落一地。“烦请通报主公,就说荀彧有紧急军情禀报。”
校尉面露难色:“这个时辰...”
“就说交趾反了。”荀彧压低声音道,“朝廷已有动作。”
校尉闻言脸色一变,连忙转身入内通报。荀彧站在雨中等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腰间的玉佩。
片刻功夫,校尉匆匆返回。
“主公已在书房等候,先生请随我来。”
穿过重重院落,荀彧的脚步在回廊上留下湿漉漉的印记。
书房门前,两名侍卫肃立两侧,见荀彧到来,无声地推开了房门。
"文若,何事如此紧急?"袁绍的声音从书房深处传来。他身着便服,发髻松散,显然刚从榻上起身,但眼神却清明如常,看不出丝毫倦意。
荀彧快步上前,从袖中取出竹简双手奉上:“主公,交趾南海郡发生叛乱,朝廷已拜兰陵县县令、会稽朱儁为交趾刺史。”
袁绍眉头一皱,接过竹简迅速浏览。
烛光下,他的面容显得格外严肃。“朱儁?那个在会稽素有威名的朱公伟?”
“正是。”荀彧点头,“朝廷命他途经家乡会稽郡时'简募家兵',连同调发的军队前去镇压。”
袁绍将竹简放在案几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有意思...朝廷竟允许刺史招募私兵,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荀彧走近一步,压低声音:“更令人担忧的是,据报黄巾贼首张角近来活动频繁,冀州各地都有其信徒暗中串联。此次交趾叛乱,恐怕只是开始。”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袁绍骤然阴沉的面容。雷声隆隆,仿佛上天也在回应着人间的动荡。
“你的意思是...”袁绍眯起眼睛,“这可能是张角策划的调虎离山之计?朝廷调兵南下平叛,北方空虚,正好给黄巾军可乘之机?”
荀彧微微颔首:“不得不防。朱儁虽有能力,但远水难救近火。若黄巾趁机起事,朝廷兵力分散,后果不堪设想。”
袁绍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雨势渐大,敲打在窗棂上的声音如同战鼓般急促。
“文若,你以为朝廷为何选中朱儁?”他突然问道。
荀彧沉思片刻:“朱儁在会稽素有威望,且熟悉南方地形。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他并非世家大族出身,朝廷用他,或许是为了避免地方豪强借机坐大。”
袁绍冷笑一声:“可惜朝廷打错了算盘。允许刺史招募私兵,这等于是开了个危险的先例。今日是朱儁,明日就可能是其他人。”
他转身面对荀彧,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荀君以为,我冀州当如何应对?”
荀彧深吸一口气:“加强城防,清查户口,严查太平道信徒。同时...”
他直视袁绍,“暗中联络各郡太守,早做准备。”
袁绍沉默良久,忽然轻笑一声:“文若啊文若,你总是能看到三步之外。”他走回案前,手指轻抚竹简,“朝廷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天下将乱,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荀彧心头一震,他从袁绍的眼中看到了野心的火焰。那火焰在雨夜中格外明亮,仿佛能点燃整个乱世。
“主公...”荀彧欲言又止。
袁绍摆摆手:“我明白你的顾虑。放心,袁某并非不知轻重之人。”他拍了拍荀彧的肩膀,“明日我便召集幕僚商议,加强冀州防务。至于朝廷动向...”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荀彧一眼,“还要劳烦文若多加留意。”
荀彧躬身行礼:"彧自当尽力。"
雨声渐歇,东方已现出一线微光。荀彧告退出来,走在回廊上时,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水。他抬头望向渐亮的天色,心中沉甸甸的。
乱世将至,而这漫漫长夜,才刚刚开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