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太平天国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却让清政府元气大伤,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更是让大清颜面扫地,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咸丰帝驾崩后,年仅六岁的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实际大权落入慈禧太后之手,晚清局势愈发岌岌可危。
慈禧太后这人,权力欲极强,心狠手辣。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她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势力,开始了对大清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在她统治期间,大清内忧外患不断,可她却只顾个人享乐,奢靡无度,全然不顾国家和百姓的死活。
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若想挽救大清于危难,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变革。于是,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制造枪炮、弹药、轮船,试图增强清军的战斗力。
在民用工业方面,洋务派也多有建树。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同时,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如京师同文馆,教授外语、天文、算学等课程;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然而,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守旧派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学习西方是数典忘祖,违背祖宗之法,对洋务派百般阻挠。洋务派内部也矛盾重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而且,洋务运动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层面,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妄图吞并越南,进而侵略中国。清军在战场上虽有冯子材镇南关大捷这样的局部胜利,但清政府却在胜利之际,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还允许法国在中国修筑铁路。这一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也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南洋、福建水师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洋务运动遭受重创。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野心勃勃地想要侵略中国。战争初期,清军在平壤战役、黄海海战中接连失利。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军舰“吉野号”,意图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随着战事推进,清军节节败退,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全城两万余人惨遭杀害,仅留三十六人收尸。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二亿两。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后,他们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如《万国公报》《时务报》,强学会、保国会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1898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推行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如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9世纪末,中国北方还兴起了一场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的民间秘密组织,活跃于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它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对外国侵略,打击教会势力。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迅速发展壮大,团民们手持大刀长矛,与外国侵略者展开了英勇斗争。
列强对义和团运动极为恐慌,为镇压义和团,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烧杀抢掠,向北京进犯。清军虽进行了抵抗,但因武器装备落后,指挥混乱,难以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义和团则凭借着一腔热血,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在廊坊等地给予八国联军沉重打击,让侵略者见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