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听闻,龙颜大怒,拍案而起:“朕如此信任他,他竟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此时,朝中不少被刘康收买的大臣也纷纷附和,要求严惩李逸。唯有赵太师等少数几位正直的大臣为李逸辩解:“陛下,此事疑点重重,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可轻信谣言啊。”
但皇帝此时已被愤怒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劝告,当即下令,若李逸不能尽快平定边疆战事,又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便按叛国之罪论处。
而远在边疆的李逸,正带领将士们与敌军浴血奋战。粮草的断绝让军队陷入了绝境,士兵们每日忍饥挨饿,战斗力大减。但李逸依旧身先士卒,鼓舞着士气:“将士们,我们为了家国而战,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绝不能退缩!”
看着士兵们疲惫却坚定的眼神,李逸心中满是感动与愧疚。他知道,此次危机重重,不仅要面对凶悍的敌军,还要应对朝堂上的阴谋,但他坚信,自己定能战胜一切,还自己一个清白。
苏瑶在京城得知李逸被污蔑通敌叛国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她四处奔走,试图为李逸寻找证据洗刷冤屈,可刘康等人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她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但苏瑶没有放弃,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暗暗发誓,一定要救李逸于水火之中。
她深知李逸是被冤枉的,必须想办法救他。凭借着与长安府尹李明轩的交情,凭借这层关系,她觅得契机,终得踏入皇宫,面见圣上。
在皇帝面前,苏瑶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李逸将军一心为国,绝无叛国之心。如今他在前线浴血奋战,却被小人陷害,粮草断绝,这让将士们如何安心作战?恳请陛下明察。”皇帝看着眼前这个看似柔弱却又无比坚定的女子,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但疑虑仍未完全消散。他微微皱眉,开口道:“苏瑶,你与李逸情投意合,朕自然知晓。但如今这通敌叛国的传言闹得满城风雨,朕也不能偏听偏信。”
苏瑶赶忙跪地,眼中含泪,恳切地说道:“陛下,若李逸将军真有叛国之心,为何在接到出征命令时毫不犹豫便奔赴前线?又怎会在粮草断绝的艰难处境下,依旧带领将士们拼死抵抗?这分明是有人蓄意陷害,想借陛下之手除掉李将军。”
皇帝陷入沉思,苏瑶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可刘康等人言之凿凿,还呈上了一些所谓 “证据”,虽有些牵强,但也让他难以决断。
这时,苏瑶接着说道:“陛下,臣妾愿以性命担保,李逸将军的忠诚日月可鉴。还望陛下能派一位信得过的大臣前往边疆,实地调查此事,真相自会大白。若李逸将军真有不轨之举,臣妾甘愿与他一同受罚。”
皇帝凝视着苏瑶,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深深的信任与决然。他长叹一口气,缓缓说道:“苏瑶,你起身吧。朕答应你,派赵太师前往边疆调查。若李逸真如你所说,朕定不会亏待他;若他真有叛国行径,朕也绝不姑息。”苏瑶心中大喜,赶忙叩谢:“陛下圣明,臣妾代李逸将军及边疆将士谢过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看着苏瑶,心中对她的胆识和言辞颇为赞赏,但刘康在一旁却冷笑道:“一个女子,竟然敢在朝堂之上妄言,莫不是与李逸有私情,想要为他开脱?” 苏瑶心中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她反驳道:“宰相大人,您仅凭猜测就污蔑李将军,可有证据?若没有证据,随意诋毁朝中大臣,这恐怕也有失宰相的风范。”
刘康被苏瑶怼得哑口无言,心中对她更是恨之入骨。皇帝见此情景,便下令让苏瑶去调查此事,若能找到李逸被冤枉的证据,便还他清白。
苏瑶领命后,心中既感责任重大,又觉看到一线希望。她深知,这是救李逸的唯一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出了朝堂,苏瑶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着手展开调查。她首先想到,既然刘康污蔑李逸通敌叛国,那关键或许就在粮草被劫一事上。于是,她决定从粮草运送的相关人员入手。
待苏瑶退下后,皇帝立刻宣赵太师进宫,将此事托付于他。赵太师领命后,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即刻收拾行囊,快马加鞭赶往边疆。
另一边,刘康得知苏瑶进宫为李逸求情,心中暗恨。他急忙找来几个心腹商议对策:“这苏瑶坏我好事,赵太师此去,恐怕会查出些端倪。你们快想想办法,如何能让李逸的罪名坐实。”
一个心腹眼珠一转,献计道:“大人,我们可在赵太师前往边疆的途中设下埋伏,将他截杀。如此一来,便无人能为李逸洗刷罪名了。”
刘康沉思片刻,点头道:“事不宜迟,你们速去安排,务必做得干净利落,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于是,一场新的阴谋在赵太师前往边疆的途中悄然展开,而远在边疆的李逸与焦急等待消息的苏瑶,都还不知晓这即将到来的危机。
苏瑶四处打听,得知负责粮草押送的是一位名叫王福的官员。她几经周折,找到了王福的府邸。苏瑶表明来意,王福却面露难色,支支吾吾不肯多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