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天京解围之战如一场噩梦。
屡战屡败的阴影如恶魔的利爪,无情地撕裂着这座城池的安宁。混乱与动荡似汹涌的潮水,所到之处,人心惶惶,整个天京城仿佛被黑暗的巨网死死笼罩,局势复杂得如同乱麻,让人揪心不已。
在这令人窒息的氛围中,萧有和返回居所,便马不停蹄地与赖汉英紧急商议点兵之事。
赖汉英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小王爷,您此前带兵经验尚缺,属下特意为王爷寻到一位得力之人,有他相助,王爷定能如鱼得水。”萧有和眼睛一亮,急切地追问:“此人在何处?快快道来!”赖汉英不紧不慢地说道:“此人往昔曾在西王麾下效力,西王归天之后,便归东王节制,只是因受李寿春一案牵连,才被埋没至今,未能尽显其才。”
萧有和听闻,不禁陷入沉思,脑海中犹如翻书般快速搜寻着记忆。遥想当年,西王萧朝贵帐下猛将如云,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以及曾水源等,个个威名赫赫。
但,林凤祥和李开芳在北伐时不幸壮烈牺牲;罗大纲于西征之役陨落;而那曾水源,因杨秀清猜忌,假托天父下凡,以曾水源和东殿吏部尚书李寿春未上报宫女不当言论为由,将二人杀害。
萧有和满心疑惑,忍不住诧异出声“先父帐下还有何人在世,我怎么不知道?”想想又道“受李寿春案牵连的人据我所知都死了呀?这曾水源不是已被东王处死了吗?” 赖汉英见萧有和满脸惊愕,微微点头,缓缓道出其中隐情:“小王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杨秀清虽欲置曾、李二人于死地,曾水源本已命悬一线。谁料东王偏要多此一举,假托天父下凡,还召集群臣共议其死罪能否赦免。或许是天不绝人之路,群臣齐心,竟将他的性命保全。”萧有和暗自思忖,这与自己所知的历史记载竟有出入,愈发好奇。
于是又问道:“那这曾水源后来为何销声匿迹了呢?”“小王爷莫急。”赖汉英赶忙说道,“曾水源虽被群臣救下,可杨秀清既对其恨之入骨,只得借天父之口宣称永不续用。但真金岂会被埋没,他虽遭打压,却依旧凭战功升任两司马,如今正在太平门军营之中。小王爷此次点兵,带上他定能如虎添翼。”“如此甚好!”
萧有和毫不犹豫地掏出忠王令牌,郑重交付给赖汉英,吩咐道:“你即刻持此忠王令牌前往天京城内各营,告知众人本王明日将于太平门聚将点兵。”
赖汉英领命而去,脚步匆匆直奔太平门军营。待他抵达军营,表明来意并出示忠王令牌后,守卫赶忙前去通报当日值星官。
不一会,当值星官现身,赖汉英定睛一看,竟是曾水源。只见他虽历经磨难,岁月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股英气却如藏在鞘中的宝剑,难掩锋芒。赖汉英心中感慨,说道:“曾司马,幼西王知晓你之才能,特命我前来相邀,明日点兵,将军可愿追随幼西王,再展宏图?”
曾水源听闻幼西王欲点兵且有意启用自己,心中不免有些迟疑道“水源这里谢过幼西王抬爱,只是某心已死,不再过问那些俗务,还请宽恕则个。”见其推脱赖汉英轻弹袍裾,幽幽说道“水源真的愿意荒废一身所学,效那老死槽枥之举吗?”听闻赖汉英此言,曾水源心里恰似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
他缓缓整理衣冠,恭敬行礼,目光中闪烁着坚定与决然:“承蒙幼西王与赖大人厚爱,曾某愿效犬马之劳,定当全力以赴,以报知遇之恩!”赖汉英面露欣慰之色,与曾水源一同筹备相关事宜,只待明日点兵,开启新的征程。
当赖汉英带着萧有和的命令前往太平门军营去请曾水源时,萧有和在自己的居所中并未歇息。他深知此次点兵意义非凡,关乎自己的安危与太平军的未来走向。
于是,命人取来地堡城防图,在烛光摇曳的屋内,那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他凝重的面容。他仔细端详着每一处城防要点,仿佛要将其刻入脑海;每一条街道巷陌,都在他的眼中化作战略要地;每一座火炮的位置,都被他铭记于心。
他时而眉头紧锁,脑海中回想着后世战争片中的场景,思索着兵力的最佳调配方案,那专注的神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场;时而用手比划着,仿佛已经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
与此同时,在太平门军营。曾水源在与赖汉英交流过后,迅速召集了自己麾下的亲信士兵。这些士兵听闻曾水源将有机会再次出征,个个热血沸腾,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久违的斗志,犹如即将出笼的猛虎。
曾水源站在士兵们面前,身姿挺拔如松,高声说道:“兄弟们,我们曾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虽历经坎坷,但心中的信念从未熄灭。如今幼西王给了我们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明日点兵,我们定要展现出我太平军的威武雄姿,让天京之围不再,让太平之旗再次飘扬!”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那声音中充满了力量与希望,引得军营中其他将士纷纷侧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