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神色凝重地凝视着手中蔡元吉部被围歼的军报,心中着实大吃一惊。蔡元吉部那降清太平军的战力,他可是再清楚不过了,竟能被对方如此轻易地一口吃下这八千人的部队,看来这太平军的实力着实不容小觑啊!
他神情严肃地召集麾下将领,将这份沉甸甸的军报依次传给众将观看。众将看到后,无不为太平军围歼蔡元吉部、一举拿下乌镇的消息而深感震惊。
就在这时,出身满洲镶黄旗、向来勇猛善战且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屡立赫赫战功的金顺,第一个挺身而出,抱拳大声说道:“大帅,末将愿带兵收复失地!定要让那帮太平军好看!”
徐占彪也紧接着附和道:“没错!大帅,我们定要给太平军点颜色瞧瞧!让他们知晓咱们可不是好惹的!”
然而,张曜却微微皱眉,提出了不同看法,沉声说道:“大帅,依末将看,太平军很有可能南下苏杭啊。如今乌镇已失,他们下一步的行动着实不可不防啊!” 部将高连升也深以为然,认为太平军南下的可能性极大。
左宗棠微微点头,若有所思,他目光深邃地扫视众人,缓缓开口道:“大家所言皆有道理。这太平军此次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围歼蔡元吉部,其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都实有重新评估之必要。大家且说说,你们觉得太平军当下的兵力主要集中于何处?他们的作战意图究竟为何?又可能会朝哪个方向行动?”
众将在左宗棠的启发下,纷纷陷入沉思,随后开始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起当前湖州战场的形势以及太平军的种种可能性,只为能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
左宗棠则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麾下的讨论。最后,他果断做出决定:
其一,要改变进攻策略。原定的三路围攻计划或许已不再适用,需依据新的战场形势,果断改变进攻策略。应选择更为谨慎的进攻方式,避免再次遭受重大损失,同时积极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对太平军发起新的进攻。
其二,要加强防御与后勤保障。
一方面,巩固现有阵地。在中路受挫的严峻形势下,对现有阵地的巩固工作刻不容缓,需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全力提高清军的防御能力,防止太平军进一步扩大战果,此事至关重要,他明确要求高连升负责此事。
另一方面,保障后勤供应。左宗棠深知后勤保障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他精心安排张曜加强对后勤供应线的保护和管理,务必确保粮草、弹药等物资的及时供应,为清军的作战提供有力支持。
其三,协同其他清军将领作战。
一是与曾国藩等协同。左宗棠会加强与其他清军将领,尤其是李鸿章的联系与协同作战。曾国藩的湘军在与太平军的长期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左宗棠重点考虑联合的对象。他们将共同制定更全面的作战计划,形成对太平军的更大压力。
二是联合地方团练。联合当地的地方团练等武装力量,共同对抗太平军。地方团练对当地的地形和情况较为熟悉,可以为清军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
其四,寻求战略转移与持久战。
一方面,战略转移。乌镇的失守使左宗棠敏锐地意识到继续进攻湖州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他果断决定先进行战略转移,将部分兵力转移到更有利的地区,以巧妙避开太平军的锋芒,寻找更合适的战机。
为此,左宗棠还充分考虑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民心向背。左宗棠极为注重对当地民心的争取和维护,战略转移时会尽量减少对当地百姓的干扰和影响,避免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恐慌,同时通过妥善安置百姓、大力宣传清军的正义性等方式,积极争取百姓的支持和配合。
二是社会稳定。左宗棠会全面考虑战略转移对当地社会秩序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转移地区的社会稳定,防止敌军或地方势力趁机捣乱,确保转移行动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
军议告一段落,张曜提出浙江巡抚马新贻在乌镇失踪的事。左宗棠揉着太阳穴,觉得这个回族巡抚很孟浪,出于同朝为官,也安排人暗中加强寻找。
不提左宗棠这里因乌镇的失守,蔡元吉部被太平军围歼而调整部署,由攻转守。北面的李鸿章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召集麾下将领,讨论左宗棠中路受挫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并对太平军战力进行评估,分析太平军占领乌镇后可能的行动方向和对周边清军防线的威胁程度。
节堂上,潘鼎新,吴长庆,张树珊,程学启等汇聚一堂。
李鸿章神情凝重,手指在地图上乌镇的位置敲击:“诸位,左宗棠中路受挫,太平军已占乌镇,此乃大患啊!”又指着台下的潘鼎新道:“你是淮军老人,说说你的看法。”
潘鼎新闻言,躬身施礼,稍作思索便紧锁眉头道:“大帅,太平军来势汹汹,恐怕会继续北进,威胁苏州、常州一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