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不敢多问,退了下去。
次日,崇德殿内,大宋皇帝赵祯与几位重要官员正在商议是否出兵援助辽邦对抗兴汉军。刘六符则在殿外等候,心中忐忑不安。
赵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他深知,出兵之事关系重大,不仅影响到大宋与辽邦的关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他看向身旁的几位大臣,问道:“各位爱卿,关于辽邦使臣刘六符所求之事,你们有何看法?”
宰相文彦博率先开口:“官家,辽邦此次出使,表面上是请求援助,实则是在试探我大宋的底线。若轻易出兵,不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引火烧身,陷入与兴汉军的长期战争。臣以为,此事需谨慎对待。”
一旁的富弼也点头附和:“官家,臣与刘六符接触数日,深感其言辞闪烁,意图不明。辽邦此次出使,背后必有深意。我大宋当前内忧外患,不宜轻启战端。臣建议,可先以增岁币为由,稳住辽邦,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
赵祯沉吟片刻,又看向另一位大臣:“包拯,你意下如何?”
我大宋需包拯正色道:“,官家,臣以为,出兵之事绝不可轻易答应。辽邦此次出使,必有所图。我大宋当前应以稳定为重,不可因一时之利而陷入战争泥潭。臣建议,可先派密探查明辽邦的真实意图,再做决策。”
赵祯点了点头,心中已有计较。他深知,出兵之事绝非小事,必须慎之又慎。他看向殿外等候的刘六符,心中暗自思忖:“这刘六符,此次来意不明,我大宋还需谨慎行事。”
此时,刘六符在殿外焦急地等待着,心中不断祈祷:“但愿大宋皇帝能答应出兵,否则我大辽可就危险了。”
赵祯沉默片刻,随后对一旁的宦官说道:“传辽邦使者进来吧。”宦官立刻高声宣道:“辽邦使者刘六符勤见——”
进入殿内,刘六符见到赵祯端坐在龙椅之上。他急忙跪拜,高声道:“大辽使臣刘六符,拜见大宋皇帝陛下。”
赵祯微微点头,示意他起身,然后温和地说道:“贵使此次来我大宋,所求之事,朕已与诸位爱卿商议过了。辽邦与大宋素来交好,朕自然希望双方能够继续维持和平。只是,出兵之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刘六符起身,微微一笑,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我大辽与大宋乃是兄弟之国,自澶渊之盟以来,两国一直和睦相处,互不相犯。这种和平的局面,不仅有利于两国百姓,也有利于整个中原地区的稳定。如今,兴汉军的崛起,不仅威胁到我大辽的安危,也同样对大宋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外臣此次出使,正是希望与大宋携手,共同应对这一威胁。若大宋能出兵相助,不仅可解我大辽之围,更能巩固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旦兴汉军得势,必然会觊觎大宋的疆土。届时,大宋也将面临战争的危险。”
赵祯听刘六符称自己为“陛下”而非“官家”,一时反应不过来。
在大宋,皇帝通常被称为“官家”,而非“陛下”
此时,一旁的宰相文彦博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轻咳一声,说道:“国信使,我大宋皇帝通常被称为‘官家’,这是我朝的礼仪传统。虽然‘陛下’也是对皇帝的尊称,但在大宋,‘官家’更为常用。希望刘使臣能够理解并尊重我朝的礼仪。”
刘六符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说道:“啊,原来是这样。我大辽与大宋虽是兄弟之国,但在礼仪上仍有差异。我并不知晓大宋有此礼仪,多有冒犯,还望陛下和诸位大人海涵。”
赵祯见刘六符态度诚恳,微微一笑,说道:“贵使,朕理解你并无恶意。礼仪之事,本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过程。既然你已知错,朕也不再计较。”
赵祯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国信使,朕理解贵国的困境。大宋与辽邦素来交好,唇亡齿寒,大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定出兵相助辽邦,共同应对兴汉军的威胁。”
赵祯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国信使,朕理解辽邦的困境。大宋与辽邦素来交好,唇亡齿寒,大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定出兵相助辽邦,共同应对兴汉军的威胁。”
刘六符听到赵祯的话,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官家,大辽感激不尽!”
赵祯接着说道:“不过,出兵相助并非无偿。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的疆土。此次战后,燕云十六州必须归还大宋。这是大宋出兵的条件。”
殿内的大臣们听到赵祯的话,纷纷坐不住了。他们没想到赵祯会突然同意出兵,而且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包拯站了出来,说道:“官家,燕云十六州之事,关系重大。虽然收回燕云十六州对大宋有利,但此时提出,是否过于急切?”
赵祯微微一笑,说道:“包卿,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大宋的疆土。此次出兵相助辽邦,也是为了维护大宋的利益。若能借此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岂不是一举两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