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下朝后,立即命人传唤勾当皇城司的勾当。待勾当匆匆赶来后,他沉声说道:“雍邦的精盐制作方法关乎我大宋的盐业发展,此事绝不能有丝毫懈怠。你立即派人潜入雍邦,务必查清其精盐制作的详细工艺,不得有误。”
勾当领命而去,心中却也明白此行的艰难。雍邦与大宋虽无战事,但彼此间也存着不少忌惮,要在雍邦境内秘密探查,稍有不慎便会暴露行踪,引来杀身之祸。但他不敢怠慢,迅速召集手下精干之人,挑选出几位擅长易容和潜伏的高手,对他们交代了任务。
这几名高手换上商贾的服饰,带着一些看似普通的货物,悄然出发。半月后他们一路小心翼翼,尽量避开雍邦的关卡和巡逻队伍。在雍邦境内,他们四处打听精盐的制作消息。
包拯步履匆匆地赶到宫门前,他的额头微微沁出了汗水,显然是一路疾驰而来。他站定后,深吸一口气,然后向守卫拱手施礼,表明自己的来意。
守卫们见来人是包拯,都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恭敬地回礼,并立刻转身进去通报。
赵祯此时正在殿内处理政务,听到包拯求见的消息,心中不禁微微一动。他对包拯的为人十分了解,知道他素来刚正不阿,此时前来,必定是有重要的事情。于是,赵祯毫不犹豫地传令,让包拯进殿觐见。
包拯得到传唤后,快步走进殿内。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千斤重担。进入殿内,包拯先是跪地叩拜,行完大礼后,才缓缓起身。
赵祯坐在龙椅上,看着包拯,微笑着说道:“包卿,今日前来,可是为了雍邦之事?”他的声音温和而沉稳,透露出一种帝王的威严。
包拯抬起头,目光与赵祯交汇。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毫无畏惧之色。包拯答道:“官家,臣正是为此事而来。臣闻听朝堂之上,因雍邦雪盐之事引发了诸多纷争,甚至牵连到了余靖大人。臣以为,此事背后必有隐情,不可草率行事。”
赵祯也点头,表示赞同包拯的看法,然后说道:“包卿所言极是。朕也深知此事颇为复杂,但精盐之事关乎我大宋的经济命脉,朕实在不能掉以轻心啊。如今,勾当皇城司已经派遣专人前往雍邦探查,希望能够查明真相。只是这余靖之事,朕也着实感到颇为头疼啊。”
包拯低头沉思片刻,然后抬起头来,面色凝重地说道:“官家,臣以为,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要查明事情的真相。余靖大人是否收受了雍邦的贿赂,这需要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仅仅凭借一些猜测就给余靖大人定罪,恐怕难以让众人信服啊。所以,臣建议,可以由臣亲自负责调查此事,务必查个水落石出,还余靖大人一个清白,也给朝堂上下一个交代。”
赵祯听了包拯的话,微微皱起眉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用低沉的声音说道:“包卿啊,就算余靖并未收受雍邦的贿赂,但是他导致我大宋官盐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可是不争的事实啊。而且,雍邦的精盐大量流入我大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赋税收入,更是对我大宋经济的一种冲击。若是不追究余靖的责任,又该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呢?”
包拯听后,面色凝重,他微微拱手,向赵祯行了一礼,然后沉声道:“官家,臣明白您的担忧。然而,追究责任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必须查明真相。若余靖大人确有失职之处,理应受到处罚。但若是要给余大人强加受贿之罪,臣万万不能答应。”
包祯闻言,微微一怔,他的目光如剑般直直地盯着包拯,似乎想要透过包拯的眼睛看清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片刻之后,赵祯才缓缓开口,沉声道:“包拯,你这是何意?难道你认为朕会无端冤枉余靖不成?”
包拯毫不退缩,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与赵祯对视着,说道:“官家,臣绝非质疑陛下。只是臣深知,朝堂之上,一言一行皆关乎天下公理。若无确凿证据便定余靖受贿之罪,不仅会让余靖大人蒙冤,更会寒了天下臣子之心。臣愿以性命担保,彻查此事,还余靖大人一个清白,也给朝堂一个交代。”
赵祯见包拯如此坚持,目光微微闪动,似乎在权衡着什么。片刻后,他长叹一声,语气稍显缓和,说道:“包拯,你素来以公正严明着称,朕也知你一心为公。既然你如此笃定,那便依你,彻查此事。
包拯听到这话,心中一喜,连忙拱手道:“谢陛下恩准!臣定当全力以赴,查明真相,以维护朝堂的公正。
包拯见状,沉声说道:“官家,臣认为朝廷需认真对待雍邦精盐之事。雍邦精盐,关乎民生福祉,若能妥善利用,可为朝廷带来丰厚财赋,也能让百姓受益。臣有一法,可使雍邦精盐之事大有可为。”
赵祯:“哦?你且说说,是何良策?”
包拯微微一顿,接着说道:“官家,其实全面查禁雍邦精盐,并非长久之计。雍邦精盐品质上乘,深受百姓喜爱,若一味禁绝,只会让私盐贩子有机可乘,扰乱市场,最终苦的是百姓。臣以为,不如由朝廷出面,购得精盐,再售卖于百姓。如此一来,既能保证精盐的品质,又能稳定盐价,让百姓用得起盐,朝廷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财赋,可谓一举多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