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狱的滴水声,比更鼓更催人心魄。蔡佳轩背抵潮湿的石壁,腕间剑穗突然发烫,金丝在黑暗中划出细微的轨迹——是王嘉馨的雌寒光剑在叩门。他摸向石缝里藏着的碎玉,那是昨夜顾氏派小翠送来的,上面用朱砂写着“子时三刻,水门”。
“当——”
更夫敲过子时,狱顶的青瓦轻响。蔡佳轩抬头,见月光中飞来一道银线,正是雌寒光剑的剑穗,末端系着半块调兵符。他反手一握,剑穗瞬间绷直,借势腾空,雄寒光剑虽被收走,却以指为剑,点向狱卒的昏睡穴。
“佳轩!”王嘉馨的声音混着秋雨,从狱外传来。她立在墙头,白衣染着血痕,正是方才突破羽林军封锁时受的伤,“谢夫人拖住了我伯父,咱们走!”
两人在青瓦上腾挪,蔡佳轩忽然发现,她的步法竟融入了《青萍剑诀》的“踏雪无痕”,显然是谢道韫暗中传授。追兵的灯笼在街角亮起,领头的玄甲卫举着琅琊王氏的云雷纹令旗,正是王氏族长王玄龄的心腹。
“走栖霞山!”蔡佳轩拉住她的手,剑穗指向东北方,“那邋遢老道说过,栖霞有古刹,可避世族耳目。”
秋雨渐密,两人在泥泞的山道上疾行。王嘉馨忽然踉跄,蔡佳轩这才发现她裙摆已被血浸透——方才在狱墙,她为护他挡了一箭。“我没事。”她扯下衣袖止血,腕间勒痕与剑穗的金丝相映,“小时候,我总偷偷溜出乌衣巷,栖霞山的路,我熟。”
五更将尽,栖霞古刹的飞檐在雾中若隐若现。寺门匾额“摄山”二字已斑驳,却见山门前立着个灰衣老僧,手中托着个青瓷碗,碗里浮着片寒潭梅瓣。
“施主可是从建康来?”老僧合十,目光落在他们腕间的剑穗,“寒潭剑穗,九龙同心,施主与小娘子,可是要借宿?”
蔡佳轩正要开口,王嘉馨忽然按住他的手——寺中传来隐约的甲胄声,分明有伏兵。他瞬间领悟,剑穗轻颤,竟“看”见偏殿后藏着二十名玄甲卫,腰间玉佩刻着谢氏九狮纹。
“大师好意,心领了。”他反手扣住王嘉馨的腰,施展“青鸾掠影”,足尖点地,竟借山势跃上陡峭的岩壁,“古刹虽好,却容不得寒门客。”
老僧望着他们的背影,轻轻摇头,碗中梅瓣忽然碎裂,露出底下的残碑纹路——那是当年王导公避祸栖霞时,刻下的“世道如棋,民心为秤”。
追兵在山脚下分成两队,玄甲卫的马蹄踏碎秋霜,谢家长老的寒蝉剑在月下泛着冷光。王嘉馨领着蔡佳轩转入一条暗涧,涧中溪水逆流,正是《水经注》中记载的“摄山灵脉”。
“小心!”蔡佳轩忽然将她扑倒,一支弩箭擦着鬓边飞过,钉在岩石上,箭尾系着谢氏的金箔。他拔剑穗扫过水面,激起的水花竟凝成剑形,正是老道所授“以水为剑”的入门招式。
两人在涧中辗转,王嘉馨忽然瞥见岩壁上的斑驳剑痕,与雄剑剑鞘的云雷纹暗合。“是先祖王敦的‘破阵十三式’。”她低声道,“当年他在此练剑,却终因权欲迷失本心。”
蔡佳轩点头,剑穗在水中划出弧线,竟引动灵脉,激起的水雾将追兵的视线隔绝。但玄甲卫的战鼓越来越近,他忽然发现,王嘉馨的脚步虚浮,失血过多已让她脸色苍白如纸。
“我背你。”他半蹲下来,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王嘉馨趴在他背上,听见他剧烈的心跳,忽然想起初遇时,他在广寒门捡簪花的模样,那时的他,也是这样坚定而温柔。
山风掠过松林,传来虎啸。蔡佳轩忽然驻足,见前方巨石上坐着个猎户,腰间别着把断刀,刀鞘缠着的,正是顾氏的顾氏玉珏残片。“跟我来。”猎户开口,声音像松涛,“山后有旧矿洞,可通长江。”
矿洞深处,猎户点亮松明火把,露出洞壁上的斑驳壁画——是老子骑牛与女娲补天的传说。王嘉馨忽然发现,壁画中童子的眉间,竟有颗朱砂痣,与蔡佳轩的一模一样。
“你们的剑,让我想起当年的‘雌雄双剑’。”猎户褪去外衣,露出胸前的狼首刺青,“我曾是顾氏抗胡军的斥候,顾夫人救过我的命。”他指向洞外,“追兵已到山腰,走水路,顺流而下便是姑孰城。”
蔡佳轩正要道谢,洞外忽然传来寒蝉剑的清鸣。谢家长老的身影映在洞口,九狮纹剑穗滴着水,显然是识破了他们的水路计划。
“蔡佳轩,你逃不掉的。”长老冷笑,“琅琊王氏已与刘裕结盟,新朝容不得你这样的寒门余孽。”
王嘉馨握剑的手在发抖,却听见蔡佳轩轻笑,剑穗在掌心缠了三圈——这是他们约定的“背水一战”暗号。他忽然转身,将她推向矿洞深处,自己则拔剑穗迎敌,步法竟融合了王敦的“破阵式”与老道的“青萍式”。
“走!”他的剑穗扫过寒蝉剑,火星溅在岩壁上,竟将“女娲补天”的壁画映得发亮,“我若死了,便去寒潭做鬼,等你来找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