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已然落幕多日,咸阳宫深处那间幽静偏殿里,凝重热烈的氛围却如影随形,仿若被一层沉甸甸的战云紧紧裹挟。项羽身着一袭简约却尽显威严的黑袍,稳稳端坐在主位,身姿挺拔如松,恰似一座巍峨矗立的峻岭,天然散发着不怒自威的磅礴气势。他深邃的眼眸中,寒芒闪烁,犹如寒夜中最锐利的星芒,牢牢地锁定面前巨大的沙盘,似乎要从中洞悉三韩之地的所有隐秘。
沙盘之上,三韩地区的地形地貌逼真呈现。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一条条蛰伏待发的巨龙蜿蜒盘踞;纵横交错的河流,恰似大地奔腾不息的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错落分布的城镇村落,通过精巧的模型一一还原,让人仿若置身于真实的三韩。范增与韩信分立沙盘两侧,手中各自握着一根细长的指示杆,杆身散发着冷硬的金属光泽。范增,这位智谋超群的老者,眉头紧锁,额头皱纹如岁月镌刻的沟壑般深刻,他的目光仿若能穿透沙盘,洞察三韩每一处角落的虚实。韩信则身姿笔挺,眼神沉稳自信,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磨砺出的英武之气。
项羽率先打破沉默,他的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在殿内轰然回荡:“诸位,三韩之地,山峦层叠、水泽密布,这无疑给我军的行军作战带来极大挑战。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冲破这重重阻碍,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黄龙?大家不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范增微微抬起指示杆,指向沙盘上一处山势险要的区域,不疾不徐却又笃定地开口:“陛下,依臣之见,三韩的山地易守难攻,堪称天然的坚固壁垒。我们可挑选一批精锐之士,组建小股部队,佯装从正面发起猛烈强攻。这支部队务必足够勇猛,声势足够浩大,以此吸引敌军主力。与此同时,即刻传令钟离昧将军,命他率麾下水军,沿着蜿蜒水路悄然迂回,出其不意地突袭敌军后方。待敌军阵脚大乱、陷入慌乱之时,我神机营与主力部队全力出击,前后夹击,定能大破敌军。”
韩信微微点头,对范增的策略表示认同,随即补充道:“范老所言极是,高瞻远瞩。不过,山地作战空间逼仄,兵力难以充分展开。我军神机营的火器,虽威力巨大,能在战场上发挥奇效,但在这般狭窄地形中,射击角度的调整与射程的控制都会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对火器进行针对性调整与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关乎此次作战成败。”
此时,张良轻抚着颔下那缕修长的胡须,目光在沙盘上缓缓巡视,似乎在探寻三韩之地暗藏的玄机。片刻后,他开口说道:“陛下,范老与韩将军所言皆切中要害。但依臣愚见,我们还需关注三韩的民情。据可靠情报,三韩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部落间利益纷争不断,矛盾时有激化。我们不妨借此契机,施展离间之计,分化其势力。一旦他们内部陷入混乱,彼此猜忌、争斗,我军进攻时便能大幅减少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项羽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缓缓说道:“子房所言甚是,切中关键。三韩内部矛盾若能为我所用,的确能成为制胜的重要因素。只是这离间之计,犹如在钢丝上行走,需谨慎谋划,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可能暴露意图,前功尽弃。”
陈平听闻,上前一步,身姿笔挺,拱手恭敬说道:“陛下请放心,臣麾下的锦衣卫,皆是训练有素、忠心耿耿之人。他们擅长隐匿行踪、搜集情报。臣定当全力以赴,派遣精锐潜入三韩,深入其内部,探寻一切可乘之机,助力离间之计顺利施行,为陛下大业添砖加瓦。”
正说着,殿外传来一阵整齐有力的脚步声。项御、樊东等一众小将,步伐矫健地走进殿内。他们身着轻便战甲,神色间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活力,却又带着几分久经磨砺的沉稳。项御上前一步,单膝跪地,恭敬说道:“父皇,儿臣等依据锦衣卫提供的详实情报,对火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些调整方案。经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三韩山地地势复杂、起伏多变,现有的火器在仰射与俯射时,精准度大打折扣。儿臣建议在火器上安装可灵活调节角度的支架,如此便能根据不同地形迅速调整射击角度,确保火器威力得以充分发挥。”
樊东紧接着说道:“是啊,陛下。此外,山地作战环境复杂,行军速度至关重要。火器必须便于携带、能够快速组装。我们计划将部分火器进行拆分设计,化整为零,让士兵在山地中能更便捷地转移,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迅速投入战斗。”
英杰也站出来补充:“陛下,三韩之地水泽众多、气候湿润,若遇雨天,火器极易受潮影响使用。我们经反复试验,计划在火器外部包裹一层特制防水油布,其防水性能极佳,能有效隔绝水汽,确保在潮湿环境下火器仍能正常使用。”
项羽听着小将们的建议,眼中满是赞赏之色,欣慰地笑道:“好!你们能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如此切实可行的方案,实属难得。曹参、周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