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末,东汉动荡的时局,又有新的发展。先是曹操于陈留提议各地起兵,讨伐董卓。然曹操的官职只是典军校尉。刘宏在,汉政府中央权威仍在时,他的官职,还有些影响力。尤其在洛阳地区。但如今,放在地方,这样的官职,啥也不是。天下诸侯,无人会受一个这样的人调派。人微言轻,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所以曹操的提议并没有人响应。曹操只能在陈留招兵买马,积攒实力,准备起兵反董。而袁绍逃出洛阳后,一路向东,先到冀州,寻求老部下韩馥的帮助。然而韩馥刚被董卓提拔成冀州刺史,对于是帮董还是帮袁,有些摇摆,并不想轻易下结论。所以并未给袁绍多少帮助。反而董卓自己心虚,害怕袁绍反他,想拉拢袁绍。于是派人给袁绍封邟乡侯渤海太守。董卓这样的昏招,显然是在给敌人输血,于是寄人篱下的袁绍走马上任,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袁绍一到渤海,便招兵买马,起兵反董。关东各地,也都在整兵备战,准备讨伐董卓。只是各地虽有沟通,但没人敢领头,各自为战。各诸侯兵马,皆在自身辖内徘徊,并不敢出自己的管辖范围。虽有讨董之意,并无讨董之实。
天下诸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势,一直维持到公元190年元月。东郡太守桥瑁,眼看讨董形势不容乐观,于是冒以三公名义,给个州郡长官写信,号召讨董。天下群雄,这才纷纷响应,并在酸枣会盟。群雄会盟却出现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无人敢担盟主之职。有野心的威望不够,威望够的能力不行,于是在广陵功曹臧洪的主持下,众人遥推四世三公、德高望重的袁绍为盟主。群雄讨董之局势,这才奠定基础。约下讨董的各路诸侯,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广陵太守张超。各路诸侯兵马,以冀州兖州为基地,开始向洛阳汇集。群雄讨董的战争,正式开始。
为什么没有曹操、孙坚、刘备这三位重要人物呢?因为曹操之职乃典军校尉,地位并不高,只能依附于陈留太守张邈,所以算不得一路诸侯。而孙坚之职乃长沙太守,地位是够的。但他当时是依附于后将军袁术,所以也算不得一路诸侯。这两位有兵有将有队伍的大佬,当时也只是给人打工的高级马仔。当然,他们之间的依附关系,并不是普通理解的依附关系。更形象的说,应该是合作。因为双方都实力相当,只是一个名更正言更顺,所以说依附。而此时的刘备,他便是真正的依附着公孙瓒,在公孙瓒麾下,担任别部司马之职务。他连领兵的自主权都没有,顶多只是个不入流的小人物,还没有会盟资格。何况公孙瓒还在幽州安抚游牧民族呢,刘备怎可能到洛阳会盟。所以真正的群雄讨董,就只有关东十一路诸侯。演义之中所提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只是一场春秋笔法,演义而已。
讨董之战已开始,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而徐州却如往常一般,并未有太多改变。之前摩拳擦掌准备讨伐董卓的陶使君,现在却装起鸵鸟,把头埋进沙里,当听不见。既没有参加会盟,也没有出兵参与联军。可能是野心太大,抱着渔夫心态,看他们鹬蚌相争,最后谁赢帮谁,以取渔人之利。只是这样的心态,他高看了自己,低估了天下诸侯。大家对他的行为心知肚明,早有防备,不会留下什么空子,给他机会。所以即便是他徐州下辖的广陵郡,太守张超甩开他这个刺史,领兵参与会盟,他陶谦也依然难以插手广陵事物。张超所委任的袁绥,主持广陵事物,并没有给陶谦任何机会。天下诸侯,没一个傻的。讨伐董卓,也并不是为产除朝廷奸佞,拨乱反正,解救皇帝于水火。无非是利益集团的争斗,政治利益分配不均,所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自光武中兴以来,大汉朝堂,从来都是关东士族主导。董卓这个关西来的丘八,身上泥还没洗干净,就敢专权。朝堂之上,竟敢不顾关东士族利益,肆意妄为,行废立之事,完全不将关东士族放在眼里。如此任性,不反还待如何?
喜欢汉末听雨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汉末听雨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