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义理话音刚落,食物及卫生署署长便道:“不仅如此,船民带来的传染病问题同样严峻。
今日在船民安置中心,我们查出共16例霍乱病例。”
此情此景,在香江,不仅华裔上流人士对此表示不满,许多外籍精英亦持有相同态度。
然而,接收难民的决策是由港督麦丽浩亲自奔波协调,并在国际会议上商定。
依据协议,内地实际接纳了28万难民,而香江仅作为中转站,最终目的地为英国、美国等国。
不过,这些国家并非愚钝之辈,尤其是美国与英国,常扮演制造麻烦的角色。
它们只负责挑起事端,鲜少承担后续责任。
即便有明确的善后协议,事后反悔或推脱岂非轻而易举?
于是,众多压力汇聚至香江。
三司十三局的高层皆有话要说,毕竟香江作为一个区域,接纳如此多难民实属不合理,这些难民无疑加重了各方负担。
面对众人的质询,港督麦丽浩显得语塞。
就在此时,林国伟议员起身,严肃地说道:
“诸位,我有几点看法。”
“日前,汕尾渔民大量涌入,千帆竞发,约三四千人,为避灾祸,遍布港海水域,造成混乱局面。
然而,香江当局坚决回绝,派遣军舰拦截,将渔民困于东龙洲一带,不予放行。
渔民滞留数日后返程。
上周一,亦有十四艘内地渔船闯入青州,被水警发现后驱逐出港海。
由此可见,当局对外来移民始终秉持严格原则,未曾妥协。”
“但对于来自越南海路逃亡的难民,无论老少均予接纳,为他们提供生活与居所支持,形成沉重负担。
高峰时期,越楠难民数量达十余万。
请问在座各位,这样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岛,如何承载这么多难民?”
“尽管救助紧急情况下的难民是联合国的任务,也是人性同情的表现,但仍需量力而行,共同协作,制定合理计划,公平分担责任,使之成为国际义务。
港督麦理浩爵士往返于英国与联合国间,推动国际救援难民会议召开,商定西方主要国家分担接收东南亚流离失所的难民。”
“然而,即便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仅第一年得以执行,第二年便大打折扣!原本负责接收香港难民的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尤其是香港的宗主国英国,按理说关系最为紧密,但接收一部分后便逐渐放缓。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需要香港方面主动请求推进。
其他国家更是借机推诿。
至今,香港仍有十万难民,被各国接收的人数不足一半。
香港仍需承担其中两成的生活与居住开销,背负沉重负担。”
“这一负担远非当前极限,未来或许更加艰巨。
仅看1月至9月,又有三千名越南难民涌入。
上周,在大屿山海域,水警截获一艘满载难民的船只,据透露,目前约有一百艘类似船只正陆续驶来!若每艘船都满载约百人,一旦全部抵达,将给香港新增一万名难民!”
“但这并非结束!相较汕尾因**灾害逃离的渔民,此次难民数量多出四五倍!”
“上一次越南难民涌入时,香港经济尚佳,虽受干扰但勉强承受。
如今经济下滑,工商萧条,失业率攀升,不知如何应对?”
“各位先生,我认为对所有难民‘来者不拒’的态度应重新审视,收容与救助难民固然是联合国倡导的善举,但需各国合作推进,而非单一地区独自支撑。
既然大国无法达成协议接收香港现有的难民,香港应根据自身能力行事,停止接收新的难民。”
“接纳难民基于爱心,不应掺杂政治考量区别对待。
从内地来的难民应遣返,而不予接收;从越南来的难民则予以收容,这种对比显然不公平,厚此薄彼。
因此,对所有难民均应秉持同一原则,不予庇护。”
“……香港面临大批难民涌入的压力,却无热心公益的国家协助分担,试问如何应对?香港应提前谋划,尽早解决收容问题,以免让百万市民在经济低迷之际增添更多困扰与负担!”
麦丽浩总督,您是香江市民心中最受欢迎的行政长官。
您执政期间设立廉署,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改善贫困家庭住房,还推动九年义务教育。
您想必也注意到三司十三局领导及各位议员的态度。
我希望您能重新审视难民问题,制定合理方案妥善处理越楠难民事务。
林国伟议员激情发言后放下讲稿。
掌声雷动。
待掌声平息,麦丽浩面向麦克风说道:“林议员,你建议很好。
我的先前决定确实有待调整。
今日诸位皆在,就现在商议对策如何?”
这场关于越楠难民的港府会议持续至深夜。
次日,香江各大报纸头条均聚焦难民议题。
《东方日报》:“港督承诺月底解决难民问题,正修订法律防范新冲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