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卧室时,杨龙已经醒了。他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惊扰了身旁熟睡的豆豆。自从岳父去世后,她的睡眠一直很浅,稍有动静就会惊醒。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钱塘江上缓缓驶过的货轮,手中的黑咖啡早已凉透,却浑然不觉。
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豆苗正在准备早餐,锅铲与平底锅碰撞的声音里夹杂着她轻声哼唱的旋律。这孩子最近总是熬夜修改《星穹铁道》的角色设计,说是要把外公最喜欢的松花江晨雾融入新地图的场景里。杨龙嘴角微微上扬,转身走向浴室。
温热的水流冲刷着他的肩膀,蒸汽在镜面上凝结成细密的水珠。他盯着模糊的镜面,思绪却飘得很远。这些年,他凭借着重生者的优势,带领辰星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预知"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2023年之后,他的记忆优势将所剩无几。
"在想什么?"
豆豆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杨龙关掉水龙头,接过她递来的浴巾。她的眼睛还有些浮肿,显然昨晚又偷偷哭过了。
"游戏的事。"他擦着头发,语气平静,"我在考虑一个新的方向。"
豆豆伸手抚平他皱起的眉头:"又是那种'说出来会吓到我们'的想法?"
杨龙低笑出声。二十年来,他那些超前的商业决策总是让团队瞠目结舌,但豆豆早已习惯。她甚至开玩笑说,他脑子里一定装着来自未来的芯片。
早餐桌上,豆苗正眉飞色舞地描述着她为《星穹铁道》设计的新角色——一个来自冰雪星球的机械师,灵感来源于外公常说的"哈尔滨的冬天能把铁栏杆冻甜"。
"蔡叔叔说这个设定太疯狂了,"她往吐司上抹着蓝莓酱,"但疯狂得很有魅力。"
杨龙和豆豆相视一笑。这孩子完美继承了他们的特质——豆豆的艺术天赋,和他那种近乎偏执的创新精神。
"对了爸,"豆苗突然抬头,"蔡叔叔让我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参与《星穹铁道》的剧情策划?他说你对科幻题材的见解总是很......"她歪着头想了想,"用他的原话是'令人不安地准确'。"
杨龙放下咖啡杯,指腹轻轻摩挲着杯沿。这个评价很有意思。蔡浩宇是个敏锐的人,或许已经隐约察觉到了什么。
"告诉他,我更想和他聊聊未来的事。"
豆苗眨了眨眼:"什么未来的事?"
"AI,还有......"杨龙停顿了一下,"游戏的下一个形态。"
三天后,米哈游总部的会议室里,茶香氤氲。
蔡浩宇推了推眼镜,将一叠打印出来的技术文档推到杨龙面前:"这是我们在AI生成内容上的最新进展。目前能做到局部场景的自动生成,但整体架构还是需要人工把控。"
杨龙仔细翻阅着文件。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算法公式间,夹杂着一些手写的批注——那是蔡浩宇特有的思考痕迹,潦草却精准。
"你们在尝试用神经网络构建虚拟世界的基础规则?"他指着其中一页问道。
蔡浩宇的眼睛亮了起来:"没错。传统的游戏世界是设计师预设好的'盒子',而我们在尝试创造一个能自我演化的'生态'。"他站起身,在白板上画了几个交叠的圆圈,"想象一下,如果每个NPC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行为逻辑,如果每个任务都能根据玩家的选择产生分支......"
"那么游戏就不再是游戏,"杨龙接上他的话,"而是一个活着的世界。"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
蔡浩宇盯着杨龙看了几秒,突然笑了:"我就知道你会懂。这些年,你提出的每个建议都恰好踩在技术爆发的临界点上。"他坐回椅子上,声音压低,"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你是不是能看到未来。"
杨龙的心跳漏了半拍。他端起茶杯,借着氤氲的热气掩饰自己的表情:"只是对趋势比较敏感而已。"
"那么告诉我,"蔡浩宇向前倾身,"你看到的'趋势'是什么?"
窗外的夕阳渐渐西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杨龙放下茶杯,陶瓷与玻璃桌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二次元风格会继续统治移动端,但PC和主机游戏的未来属于AI。"他缓缓说道,"不是现在这种辅助设计的AI,而是真正能够创造、演算、甚至'思考'的AI。"
蔡浩宇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这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时的习惯:"技术壁垒太高了。算力、算法、数据,每一样都是天文数字的投入。"
"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布局。"杨龙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夹,"辰星未来五年的技术路线图。"
蔡浩宇翻开文件,眉头渐渐舒展,又突然皱紧:"这......你是要重建整个游戏引擎?"
"不只是引擎。"杨龙指着图表上的一组数据,"2024年完成基础架构,2025年训练专用AI模型,2026年搭建内容生成系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