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纳凑过来,他的山羊胡几乎要戳进冬瓜盅里:"这个纹理...是用什么工具做的?U型刀?V型刀?"
"用的是自制的斜口刀。"豆豆轻声回答,从工具包里取出一把造型特殊的刻刀,刀刃呈四十五度斜面,"我父亲设计的,专门对付冬瓜的纤维结构。"
山本雄二接过刻刀,在指尖转了个圈,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啊!所以花瓣边缘才有这种羽毛状的质感!"他指向一朵牡丹的细节处,那里的确有着普通直刃无法雕刻出的细腻纹理。老人转身对其他评委解释:"中国雕刻讲究'刀随形走',这把刀的倾斜角度正好顺应冬瓜纤维的生长方向。"
杜卡斯在本子上快速记录,金丝眼镜滑到了鼻尖:"技术分我给满分,但创意呈现..."他瞥了眼美国队那边正在冒烟的分子球,"...稍显传统。"
"传统?"山本雄二突然提高音量,吓得旁边一位女评委差点掉下评分板。老人指向水晶糕底座投射出的光影:"看这个!用食物本身的光学特性创造动态效果,比那些靠化学反应的噱头高明多了!"他的手指顺着光路移动,地面的花瓣影子随着角度变化微微颤动,确实有种奇妙的生命力。
贝尔纳蹲下身,突然惊呼:"老天!这些影子组成的图案..."他掏出手机拍下地面的光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这个发现立刻引来更多评委围观,连一直冷着脸的韩国评委都忍不住凑过来看。
"不仅如此。"山本雄二从口袋里取出老花镜戴上,指向百花拼盘边缘的一圈小花,"这些'茉莉'是用什么做的?"
"鸡胸肉茸和山药泥。"豆苗回答,"用分子凝胶定型后雕刻的。"
老人点点头,转向其他评委:"尝一尝,注意观察横切面。"当贝尔纳用叉子小心分出一小块"茉莉"时,内部呈现出完美的渐变结构——从中心的花蕊到外层的花瓣,质地从紧实到松软过渡得不着痕迹。
"三层复合凝胶技术..."杜卡斯喃喃自语,眼镜片上反射着惊异的光,"这需要精确到秒的温度控制。"
山本雄二已经在评分板上写下数字,他故意侧身让附近的摄像机拍到——味道48/50,呈现30/30,技术15/15,卫生5/5。总分98,是目前全场最高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附加分栏写的评语:"将千年饮食美学与现代食品科学完美融合。"
这个评分引来一阵骚动。美国队的主厨皱起眉头,意大利队的助手们交头接耳,韩国队的区域更是爆出明显的嘘声。杨龙听到有人用韩语嘀咕:"??????????????..."(中国菜都是从韩国传过去的...)他转头看去,正好对上韩国主厨金敏哲挑衅的目光。对方不仅没有避让,反而故意提高音量:"泡菜和烤肉都是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人只会模仿。"
周卓的烟斗在操作台上重重一磕,但还没等他开口,山本雄二已经踱步到韩国队的展台前。老人盯着他们的"传统九折板"看了一会儿,突然用流利的韩语说道:"金师傅,您用的辣椒粉是中国产的还是韩国产的?"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让金敏哲瞬间涨红了脸——众所周知,辣椒原产美洲,16世纪才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
会场一阵低笑。山本雄二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回到中国队的展台前,继续对着麦克风点评:"去年在成都,我尝过杨师傅的'开水白菜',那道菜的清鲜程度让我重新思考了'原味'的定义。"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今天这个百花拼盘,则展示了中国厨师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这番话让评委席陷入短暂的沉默。杜卡斯和贝尔纳交换了个眼神,默默调整了自己的评分。只有韩国队的区域还在小声议论,但已经不敢那么明目张胆。
日本队的操作台前,佐藤依然保持着武士般的站姿,连厨师服的褶皱都一丝不苟。他身后,山本悟面无表情地磨着一把刺身刀,刀刃与磨刀石摩擦的声音规律得像心跳。当杨龙的目光扫过去时,黑衣厨师突然停下动作,刀尖在空气中画了个微妙的弧度——不是挑衅,更像是剑客比试前的礼节。
"冷展台评分结束!"主持人的声音打破微妙的气氛,"中国队暂时领先,日本队、美国队紧随其后!热厨房环节一小时后开始,请各队做好准备!"
砂时计立刻开始清点食材,她的美甲在冷藏箱上敲出急促的节奏:"蓝龙虾没问题,松露也够用,就是藏红花..."她突然压低声音,"我怀疑被谁动过手脚,颜色比昨天淡了。"
猫头鹰已经取出便携式光谱仪,对着香料扫描:"紫外线反应异常,可能掺了姜黄粉。"他的声音依然平静,但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凸起。
"用备用方案。"杨龙简短地决定,"把海鲜高汤换成菌菇底,突出松露的本味。"这个临时调整意味着要重新设计整道菜的味型结构,但团队没有一丝犹豫——豆豆立刻开始修改酱汁配方,陆子浮调整火候参数,豆苗则翻出之前准备的应急香料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