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器跳动的数字像某种无声的催促,179:30的红色字体在视野边缘闪烁。杨龙深吸一口气,鼻腔里立刻盈满了各种食材的气息——新鲜龙虾壳的海洋腥咸,松露被刨片时散发的泥土芬芳,还有砂锅里老汤微微沸腾的醇厚。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即将展开的五道菜的轮廓。
"蓝龙虾处理好了。"猫头鹰的声音从右侧传来,他手中的生物刀精准地挑开虾壳关节,完整的虾肉像脱手套般被取出,晶莹剔透的虾黄一滴未洒。他的操作台温度始终控制在12度,这是保持海鲜最佳状态的关键。
豆豆正在准备第一道前菜——松露鹅肝三重奏。她将肥厚的鹅肝平铺在保鲜膜上,手指轻抚过表面,寻找那些细微的血管纹路。银质镊子的尖端精准夹住每一条血管,轻轻一拉,暗红色的杂质就被完整取出。这个动作她重复了上百次,在成都周记的后厨,在杭州的公寓,在无数个星辰舱的虚拟训练中。
"温度计。"她头也不抬地伸手。陆子浮立刻递上红外测温仪,同时调整着水浴锅的旋钮。"56.3度,稳定。"他眼镜片上反射着数据流,"真空袋压力值0.9个大气压。"
鹅肝被小心地装入真空袋,加入波特酒和杜卡斯私藏的那瓶香料油。当袋子浸入恒温水浴时,豆苗已经开始了她的工作——将黑松露切成0.3毫米的薄片,每片都要能透出指纹的轮廓。她的刀是特制的超薄刃,刀刃接触松露时发出极轻的"沙沙"声,像是春蚕啃食桑叶。
杨龙转向主菜的核心:川法融合版"开水白菜"的升级。他取出今早刚从里昂空运来的布雷斯鸡,金黄的鸡皮下覆盖着一层均匀的脂肪。刀尖沿着胸骨划开时,能听到筋膜断裂的细微脆响。不同于中式料理常用的剁块,他保持整鸡的完整,只取出内脏用于吊汤——这是法式清汤的基础技法。
"鸡骨煨汤,鸭架增香,火腿提鲜。"周卓在一旁监督,老爷子的烟斗指向不同锅具,"记住,法国人吃的是层次,中国人吃的是底蕴。"
两个汤锅同时沸腾。左边是传统的中式老汤,金华火腿的咸鲜与老母鸡的醇厚在翻滚;右边则是法式澄清汤底,鸡骨与韭葱、胡萝卜、西芹的组合散发截然不同的香气。杨龙需要将两者在某个临界点融合,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味觉体验。
砂时计负责的是第三道菜:麻辣蓝龙虾配黑蒜泡沫。她将猫头鹰处理好的龙虾肉浸入特制卤水,卤料里除了常规的花椒辣椒,还加入了普罗旺斯香草和勃艮第红酒。"浸泡17分钟,"她盯着秒表,"多一秒肉质就会变柴。"
与此同时,陆子浮正在制作分子料理版的"宫保汁"。球形化的酱汁需要精确控制海藻酸钠与钙水的反应时间,每个"珍珠"的爆裂温度都要设定在口腔的37度。他的操作台像个微型实验室,移液枪和pH试纸取代了传统的勺铲。
会场里的声音渐渐形成某种节奏——日本队那边传来规律的三味线音乐,佐藤要求队员按照节拍处理食材;意大利队的方向飘来歌剧咏叹调,主厨边唱边揉面团;而中国队的区域只有刀刃与砧板的碰撞声,偶尔夹杂周卓一两句川味十足的点评。
"白菜心要雕了。"杨龙提醒道。豆豆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取出冰水里镇着的黄秧白菜。这颗菜心比昨天比赛用的更小更嫩,叶片紧紧包裹如含羞待放的花苞。她换上最细的雕刻刀,刀刃在菜帮上刺出几乎不可见的细孔——这是为了让高汤能充分渗透,又不破坏纤维结构。
第二道菜的准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豆苗将鹅肝慕斯装入虹吸瓶,注入氮气后轻轻摇晃。"三次加压,"她小声数着,"...二...三!"挤出的慕斯如云朵般轻盈,落在预先准备好的麻婆豆腐基底上,立刻形成鲜明的层次对比。
猫头鹰突然举手示意:"松露脆片油温异常。"他面前的温度计显示油温比预期高了15度。杨龙迅速调整火候,同时瞥了眼计时器——142:22,时间比计划慢了约三分钟。这个微小的延误可能导致后续环节的连锁反应。
"重新分配任务。"杨龙立即调整方案,"陆子浮接手第三道菜的酱汁,砂时计去准备第五道的主料。"团队没有一丝犹豫,像精密仪器的齿轮般无缝切换。这种默契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它源自《星辰之舞》时期的通宵赶工,源自《原神》上线前的崩溃测试,源自无数次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厨艺训练。
第五道菜是周卓亲自设计的"回锅肉千层酥"。老爷子将五花肉煮至七分熟,薄切后铺在特制的酥皮上,每一层都刷上郫县豆瓣酱与第戎芥末调制的混合酱料。当这个"千层塔"进入烤箱时,散发出的香气让附近几个队的厨师都忍不住转头张望。
"温度210,时间8分钟。"周卓盯着烤箱窗口,里面的酥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多十秒就会焦,少十秒不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