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九十四章:江渚寻诗
一、古渡晨光里的平仄
江雾还未散尽时,煜明的布鞋已踏上青石板砌就的西津古渡。老陈的竹杖正敲在“救生会”的门环上,铜音惊起檐角宿鸟,翅尖划过“中流砥柱”匾额时,恰好将“砥”字的石字旁裁成半阙残词。这位总爱把历史刻进皱纹里的老友,镜片上蒙着水汽,却仍执着地翻开磨破封面的《京口山水志》,指腹划过“康熙二十三年重修”的记载,纸页间飘落的,是去年在焦山捡的银杏叶书签。
“你看这台阶的磨损,”老陈忽然蹲下身,竹杖轻点三级青石,“中间那道凹痕,像不像《瘗鹤铭》的‘重’字竖画?当年黄庭坚‘拄笏看山’,怕也是在这样的古渡,把江风走成了书法的飞白。”煜明伸手丈量砖缝,青苔在砖面织就的纹路,竟暗合《兰亭序》的牵丝映带——这是三十年前,他们在绍兴沈园初遇时,老陈教他辨认的“时光笔意”。那时老陈刚从北大毕业,蹲在宋代砖路上给学生讲“每道砖缝都是历史的断句”,而煜明正拿着相机,拍下他镜片上跳动的夕照。
行至“昭关石塔”下,老陈忽然驻足,仰望着塔身的覆钵式结构:“你记不记得,十年前在敦煌,我们对着莫高窟的藻井研究‘天圆地方’?此刻这石塔的投影,落在青石板上,竟似米芾‘研山铭’的笔势。”他摸出随身携带的小卷尺,丈量塔基与地面的角度,煜明则掏出手机,拍下石塔与江心千帆的合影——镜头里,塔尖恰好接住一片飘过的云,像极了《平复帖》里“恐难平复”的“平”字收笔。
二、碑廊苔痕里的墨韵
穿过五十三坡,焦山碑林的飞檐在雾中若隐若现。老陈的竹杖“当”地敲在《瘗鹤铭》碑刻的玻璃罩上,回音惊起满庭竹露,滴滴答答落在“鹤”字的鸟羽纹里,竟让风化的笔画重新有了飞动的韵致。“当年张弨在江上捞起这残碑,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你看这‘水’字旁的三点,分明是长江的浪花凝冻而成。”老陈说话时,手指已在玻璃上临空勾勒,水珠顺着他的指尖滑落,在玻璃上画出类似《石门铭》的颤笔。
煜明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他们在西安碑林拓印《开成石经》,老陈为了看清“孝”字的起笔,竟趴在冰凉的砖地上半个时辰。此刻在“澄鉴堂法帖”前,老陈正对着王文治的行书蹙眉:“这‘江天’二字的牵丝,太像秋雁的尾羽了,倒不如我们去年在赤壁看到的‘乱石穿空’,用江石的棱角来定笔锋。”他忽然转身,从帆布包取出一本泛黄的《焦山志》,里面夹着的,是他们前年在金山寺捡的金箔碎片——当时老陈说,这是“阳光写给江涛的便签”。
在“乾隆御碑”前,晨雾正从“江天一览”四字间漫过,鎏金的笔画在雾中若隐若现,像极了《快雪时晴帖》的墨色氤氲。煜明摸出随身携带的青铜镇纸,镇纸上“松风水月”四字与碑刻的“江天”二字遥相呼应,老陈忽然轻笑:“当年乾隆下江南,把江山写成御笔,如今我们把江雾拓成诗稿,倒也算得‘各领风骚’了。”说话间,一只蝴蝶忽然停在“览”字的最后一钩上,翅膀开合处,竟让这道笔画有了“吴带当风”的飘逸。
三、芦苇荡里的平仄课
午后的江风掀开焦山渡口的芦苇帘,老陈的草帽被吹向江心,他却不慌不忙,指着随波起伏的草帽:“你看,那顶‘松涛’帽,像不像《诗经》里‘泛彼柏舟’的注脚?”煜明笑着摇头,想起去年在白洋淀,老陈的折扇掉进芦苇丛,他竟说“折扇是文字游进了芦苇迷宫”,最后两人在苇荡里找了半个时辰,却发现扇面被蜻蜓当作了停舟的码头。
行至“别峰庵”前,老陈忽然蹲下身,拨弄着岸边的芦苇:“你记不记得,启功先生说‘芦苇是大地的行草’?你看这茎秆的斜度,分明是《书谱》里‘一搨直下’的起笔,而穗子的摆动,又暗合‘屋漏痕’的笔意。”他忽然摘下一片苇叶,放在唇边吹响,不成调的哨音惊起栖息的水鸟,翅尖划过水面时,竟在江面上写出类似《兰亭序》“流觞”的波纹。
在“万佛塔”的阴影里,老陈摸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焦山行宫的残砖——那是他们清晨在滩涂上捡的。砖面上的绳纹与印模,此刻正被夕阳镀上金边,像极了汉隶“石门颂”的稚拙。“当年林则徐在这儿写‘海纳百川’,用的怕是这江风作笔,潮水当墨。”煜明话音未落,老陈已在笔记本上记下:“苇叶为笔,江滩作纸,潮声是未干的墨——可入《词心录》。”
四、江月诗痕里的对仗
暮鼓声从定慧寺传来时,老陈正在渡口测算江潮的平仄。“你听,这潮声的起伏,该有《广陵散》的激昂吧?”煜明摸着码头的系缆石,石面上的凹痕竟与《石鼓文》的字形暗合——那是千年来无数舟楫刻下的“标点”。忽然想起三十年前,他们在嘉陵江边守夜,老陈用竹竿测量水位,说“每道水纹都是江的诗行”,而煜明拍下的星空,恰好在水面碎成《千字文》的残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