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馆的小轩窗下,两人相对而坐。砚秋握着狼毫在宣纸上写"风土志"三字,墨汁却在砚池中晕开一片氤氲。煜明见状,取过端砚细细研磨,边磨边道:"昔人云'墨池飞出北溟鱼',这砚台虽小,却容得下万千气象。"
墨到兴起,他忽然以指蘸墨,在砚台侧边刻下"铁画银钩"四字:"当年右军临池,池水尽墨,今我等虽无书圣之才,却有寸心可鉴。"砚秋望着他指尖染黑的纹路,想起前日在城隍庙看到的对联"善恶到头终有报"——眼前这人,不正是以笔墨为刃,在青史中刻下正义的痕迹么?
画面撷英:
雪光透过窗纸,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宛如一幅活动的《校书图》。煜明的砚台边堆着晒干的梅花,砚池中浮着一片梅瓣,随着研磨的动作轻轻旋转;砚秋的笔洗里养着几尾小鱼,此刻正围着掉落的墨点啄食,搅碎一池光影。
六、琴瑟和鸣君子谊
立春那日,墨轩忽然寄来书信,说已处理完家中事务,不日将重返云麓山。煜明与砚秋得知后,便在云麓阁中备下琴瑟,欲以《高山流水》相迎。
"琴为心声,瑟为和鸣,古人以琴瑟喻友情,倒比'知音'二字更多些呼应之意。"煜明调试琴弦时,砚秋在一旁轻拨琴弦,发出清越之声。两人合奏《鹿鸣》之曲,正到"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处,忽闻阁外有人朗笑:"未到云麓,先闻雅音,此乐何极!"
竟是墨轩提前三日抵达,手中还提着两坛陈年黄酒。三人相见,恍如隔世。墨轩取出一支玉瑟,与煜明的古琴、砚秋的竹箫相和,奏起新谱的《十香雅韵》——曲中融茶香、酒香、墨香于丝竹,竟比春日的百花更觉馥郁。
情感升华:
"当年伯牙绝弦,因世上再无知音;今我等三人,虽各执一器,却能和而不同,岂非更胜古人?"墨轩饮尽杯中酒,目光扫过阁中陈列的扇、剑、砚等物,"所谓'十香',香在物,更在情。这世间最动人的芬芳,从来不是单香独韵,而是众芳相协,各展其华。"
七、十香笺上寄余生
暮春时分,三人在云麓山巅立下"十香亭"。亭中石案上,摆着煜明手书的《十香词谱》,每首词旁都配有砚秋的水墨画、墨轩的批注。
茶:绘着松树下煮茶的童子,墨轩批"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酒:画着醉卧花间的狂生,砚秋题"但使杯酒常在手,何惧人间雪满头";
琴瑟:双鹤振翅图,煜明注"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待他日我们老了,便在此亭中摆下十香宴,邀四海之友,共赏这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人间清欢。"墨轩望着山下绵延的烟岚,手中玉笛轻叩石栏,惊起一串清脆的回响。砚秋取出随身携带的酒葫芦,往三个陶盏里斟酒,酒液溅在《十香词谱》上,晕开的痕迹竟似某种古老的图腾。
煜明轻抚琴弦,忽然想起多年前在竹溪畔初遇墨轩的场景。原来所谓知音,从来不是单一的共鸣,而是像这"十香"一般,在不同的时光里,以不同的姿态,共同编织出生命的馥郁。当我们学会在茶中品清寂,在酒中悟真意,在墨中见春秋,便会发现,友情早已融入骨血,成为岁月里永不褪色的沉香。
篇末寄意:
世人总说"人生得一知己足",却不知真正的友情如百川汇海,各有其源,各成其势,最终在时光的长河中酿成醇厚的芬芳。就像煜明与墨轩、砚秋的相交,是琴与瑟的和鸣,是茶与酒的相契,是墨与砚的相佐。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怀接纳不同的灵魂,便会懂得,这世间最珍贵的"十香",从来不是十种香气的堆砌,而是千万种真诚与温暖的共振,在岁月的笺纸上,写下永不凋零的诗行。
(全文完)
创作说明:
1. 意象串联:以《新兰闺十香》的十个意象为脉络,每个场景对应一种"香",通过茶酒相交、琴瑟和鸣等情节,将友情的不同层面(相遇的默契、相处的肝胆、相契的雅趣)与具体物象结合,避免生硬堆砌。
2. 诗词活用:采用"即景作诗+典故化用+词谱嵌入"三重手法。如《谷雨烹茶赠砚秋》紧扣场景,化用陆羽煮茶典故;《竹林听琴笛》直接融入词谱平仄,同时呼应嵇康故事,使诗词成为情节推进的自然组成部分。
3. 画面分层:注重"五感"描写的立体感。如煮茶时"堆雪浮冰"的视觉、酒香混着雨气的嗅觉、剑鞘击节的听觉、指触墨砚的触觉,以及"肝胆照江湖"的通感,构建多维画面。
4. 情感递进:从"茶酒遇故知"的欣喜,到"墨砚共风雨"的扶持,再到"琴瑟迎旧友"的共鸣,最后升华为"十香笺寄余生"的哲思,展现友情从相遇、相知到相守的完整历程,呼应散文中"知音是时光淬炼的情谊"的核心。
5. 文体融合:以小说叙事推动情节(如修地方志、建十香亭),穿插散文式的抒情段落(如"画面撷英情感升华"),同时加入类似词谱解析的"篇末寄意",使文本兼具故事性、诗意与哲理性,符合"小说与散文结合"的要求。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www.2yq.org)云麓词心录:白云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