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童装疑云
梧桐小学开学日,智能校服胸前的校徽突然集体闪烁。苏阿婆接孙女放学时,发现孩子们都在哼唱陌生的英文童谣。"是校服内置的学习芯片,"班主任擦着汗解释,"青禾赞助的智能教育系统。"
林小满蹲在操场梧桐树下,电磁检测仪捕捉到异常频段。AR眼镜显示校服纤维里流动着淡蓝色数据流,在孩子们列队时汇聚成六芒星图案。"这不是教育程序,"她截获一段二进制代码,"他们在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包子铺二楼传来重物坠地声。王老板儿子房间的智能窗帘正疯狂开合,蚕丝面料上浮现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吴奶奶用艾草烟熏烤窗帘接缝,纳米级的雄黄微粒渗入电路,失控的窗帘突然吐出半截记忆卡——里面是三百个儿童脑电波图谱。
第二幕:金梭暗度
周奕然扮成清洁工潜入青禾教育中心。擦过智能黑板时,抹布上的导电菌丝悄然接入系统,教室监控画面突然切入地下实验室——五十个儿童正在VR设备上编织蚕丝,他们操作的其实是量子计算机的蛋白质折叠程序。
"这些孩子在帮青禾优化生物材料!"陈墨教授放大孩子们手套上的传感器,"每次编织动作都在模拟分子链自组装。"
晚舟操控无人机追踪校车,发现车辆每天绕路经过废弃纺织厂。热成像显示厂区内有三十七个恒温舱,穿校服的孩子们正在给变异蚕蛹投喂金属粉末。领队教师胸牌闪过红光,竟是三年前失踪的归国材料学家。
苏阿婆的绣花针突然被磁化,针尖指向孙女的书包。拆开夹层,里衬缝着带青禾标志的柔性芯片,表面刻着"认知增强模块3.0"。
第三幕:素手裂帛
暴雨夜,社区活动室变身临时实验室。吴奶奶用古法熬制辰砂染液,将截获的校服浸泡其中。午夜时分,校服突然在晾衣架上绷直如铁板,领口射出激光投影——竟是黄浦江底量子服务器的立体模型。
"他们在用童装当信号中继站!"林小满将染缸接入分析仪,辰砂中的汞元素正与蚕丝蛋白发生置换反应。周奕然突然冲进来,手里提着变异桑树枝条,叶片背面长满微型天线:"青禾的绿化队正在全城种这种树!"
老杨头带人突查校服仓库,万能钥匙打开集装箱却见满地蚕蛹空壳。陈墨教授捡起半透明蜕皮,电子显微镜显示内壁印着神经网络纹路:"这些蚕在羽化过程中被改造成了生物路由器!"
智能校服突然集体反控,将操场变成巨型棋盘。孩子们无意识间走出麦田怪圈般的图案,AR扫描显示这是蛋白质折叠的最优解。
第四幕:经纬逆行
苏阿婆召集绣娘们在染坊旧址架起十台老式织机。改良菌丝混着铜线穿梭往复,织出的锦缎在月光下泛起涟漪。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布料,地面浮现出青禾地下管道的全息投影。
"这是民国时期的排线图,"吴奶奶展开《茶社日志》,"当年日军留下的暗渠,现在流着青禾的蚕丝溶液。"周奕然带人撬开窨井盖,银色液体正载着发光蚕蛹奔向江底服务器。
林小满发动全市家长会黑客,用校服定位器反向绘制数据地图。当所有光点连通时,AR天幕显现惊人真相——青禾用儿童构建的神经网络,正在模拟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代谢系统。
包子铺突发奇香。王老板试验的新菌种成功分解蚕丝毒素,蒸笼揭开时,每个馒头都像微型服务器散发加密信号。陈墨教授咬开馒头,牙齿磕到金属芯——菌丝竟自主包裹住青禾的追踪芯片!
第五幕:天衣有缝
毕业典礼当天,青禾高管亲自给优秀学生佩戴智能勋章。苏阿婆的孙女突然扯下勋章,掏出绣绷上的改良菌丝贴片按在舞台地面。菌丝疯狂生长,将会场地毯变成实时监控屏——地下三十米处,无数蚕蛹正将童装收集的数据转化为生物代码。
"快看江面!"晚舟的无人机群突然转向。黄浦江上漂来成千上万蚕茧状浮标,每个都伸出金属探针采集水质数据。陈墨教授将探针接入分析仪,发现青禾早已把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成生物计算机冷却液循环网。
当夜,梧桐街居民集体焚烧智能校服。火焰中的蚕丝扭曲成DNA链形态,灰烬里显现出青禾LOGO水印。林小满的黑客程序突然报警,量子卫星图像显示太平洋某处浮现出与灰烬图案相同的珊瑚礁群。
子时,老井台突然涌出银色泉水。吴奶奶用紫砂壶舀起半盏,壶内传出1937年的上海童谣。苏阿婆将菌丝绣帕浸入水中,帕面浮现出长三角所有青禾实验室的坐标,其中一个红点正在梧桐街地下三十米处跳动。
喜欢梧桐街记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梧桐街记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