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前方的道路上往来人流众多,如今正是作物成熟的时节,各个聚落邦国都派出队伍前往安邑进行物资交换。
通往城门的道路宽阔气派,可以容纳二十人并行,四层路基加上夯实的黄土,路面坚实平整,排水性也十分出色。
主路的四周种满了桃柳,增添了几分悠远的意境。
白色的雄鹿从辅路的树林中探出头后,路上所有的队伍齐齐伫立,静候不前。
车驾缓缓走向大路,车驾上的人影也逐渐出现在竖亥眼中。
银白的长发束在头顶,一支玉簪佩在其上。
身着白色丝绸长袍的尧精神矍铄,眼神锐利,下巴上留着不长不短的山羊胡。
尧身形瘦削,腰背却如苍松一般笔直。
而在尧身边驾车的人,正是舜。
“尧舜......”竖亥望着车驾驶入大路,逐渐远去。
“这就是为后世传颂的华夏先君吗?”
“看样子尧还很健康,应该还有不少年在位的时间。”
竖亥环顾四周,先前伫立的人们也重新行动起来。
“尧的威望竟然如此之高。”
在这个阶级划分刚刚具有雏形的时代,邦国贵族对族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每个家族的族长才是实际的控制者。
竖亥已经这些时日的见闻中察觉到,
共工、鲧、禹都是雄才大略的首领,才能够团结各个家族。
而在昆吾氏这样的邦国内,彭祖都能被刺杀,并且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弹。
高辛氏更是经历了上百年的家族剥离,从当年的巨型邦国分裂为一个大型邦国和数个小型邦国。
共工氏北部的高阳氏,整个邦国坐落在一片广阔的平原中,其间没有山川丛林河流这样的天险,又时刻面临北方戎狄的入侵。
才能在颛顼如今暗弱的情况下维持内部稳定。
邦国内的普通族人面对祭司和首领时,也没有后世般繁杂琐碎的礼仪,除了行礼和说话客气些外,有时甚至还能进行争论。
“虽然阶级的划分和礼仪的完善,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不过现在这样也挺好。”
“后世官僚集团围绕着皇权,无止境的趴在所有人民身上吸血。”
“《商君书》和早熟完善的官僚体制,压抑了这片土地数千年向上的可能性。”
“甚至在遥远的未来......”
竖亥摇摇头,不再让自己胡思乱想。
穿过宽阔的护城河,以及由低矮到高大的三层城墙,竖亥进入了陶唐氏的安邑。
安邑内部的布局呈井字形,商均向竖亥等人介绍着各个家族的分布。
“安邑内竟有二三十个家族,可是唯独没有姬姓和姜姓。”竖亥有些难以置信。
遍布在华夏各处的姬姓姜姓,在安邑内皆为奴隶。
商均倒是没觉得有何不妥:“在安邑,就算是奴隶,也过得比外面许多邦国的族人要好。”
“四岳,你要前往行宫,明日会见尧。”
“竖亥,姬藜,噎鸣,你们就去我姚姓的行宫住下吧。”
四岳收到了尧的邀请,可以前往安邑的中心住下,竖亥等人则是还要等商均向尧通报,再行决断。
来时的一行人分为两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竖亥望向安邑的中心,那里宫阙林立,图腾飘扬。
中心约莫十丈的高楼,上面是古朴的飞檐和别致的斗拱,已经具有后世华夏建筑的雏形,证明着陶唐氏在建筑上的高超技艺。
乌黑的瓦片铺满了宫阙的屋顶,若是凑近了还能望见上方的四象星斗纹饰。
“我主持修建的宫殿和尧的比起来还是不够恢弘。”
“本以为我将宫殿拔到六丈已经是当世最高建筑了,没想到光是尧行宫的四周就有五六栋这样高的。”
“那是什么,金字塔?”
竖亥瞳孔一缩,两座金字塔形的建筑矗立在宫阙之间。
“那个是什么?”竖亥问到一个带路的有虞氏武士。
那武士一副看乡巴佬的表情,说道:“那个迎着东方的是陶寺观象台,是帝尧主持修建的。”
“迎着西方的是祭坛,帝尧会在那里敬奉鬼神,祭告先祖。”
看见陶唐氏的祭坛和观象台,竖亥也解开了许多疑惑:
“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时光流转,朝代变幻,到4200年后发掘的许多地基都已经无法判断原本的建筑模样。”
“早就听说过有人怀疑中国古代也有金字塔形制的建筑,如今我真的看见了。”
“等安顿好一定要去观象台看看。”
竖亥不再流连,继续前往舜的行宫。
不过当竖亥见到舜的行宫时,不免有些失望。
舜的行宫,只是一个低矮围墙包围的几座茅草屋。
院落内烧制陶器的窑都比舜的住所看起来高大些。
只是在众多黑瓦白墙的房屋包围下,舜的住所看起来无比寒酸。
竖亥回想到舜老农民一般的穿着打扮和简朴的作风,讶异了不多时也就了然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