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办公室聊了一会儿,徐大志就说要去车间看看。刘晓伟一听,赶紧起身带路,领着他们往车间走去。
一进车间,徐大志就皱起了眉头。他指着生产线说:"刘厂长,我看工人们干活没什么大劲头啊,而且人手也太少了。现在账上不是回了一笔货款吗?先把拖欠的工资都发了吧。再说了,现在东方酒厂这类厂生意惨淡,工人们都担心厂子要倒闭,正是挖人的好时候。你赶紧去挖人,把一线工人数量翻一倍,把隔壁那个停用的车间也重新开起来。"
他越说越严肃:"要是这二十多天里,连十万箱货都备不齐,到时候经销商来提货,你拿什么给人家?总不能让人空手而归吧?"
刘晓伟搓着手,面露难色:"徐总,您说的我都明白,可是厂里现在资金又有点周转不开啊......"
徐大志斜了他一眼,心里直嘀咕:这才刚给了我三万块钱,就开始哭穷了?该不会是想让我把钱先借给他用吧?那是不可能的!
他越想越来气,嗓门都提高了:"我说你这人怎么一根筋啊!遇到点难处就光知道发愁?供货商那边你就不能去说说好话,求他们宽限几天?乡领导、信用社的主任,这些关键人物你不再去走动走动啊?不去请他们来厂里看看咱们的生产线,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样子?乡里的担保,银行要是真想收回之前的贷款,看到咱们厂子这么红火,不会再给批个八万十万的嘛?"
徐大志越说越窝火:死脑筋怎么行?当上厂长就天天蹲在办公室批条子、盖章子,连大门都不多迈出去,只知道打打电话?一个管全面工作的厂长要是光知道埋头搞生产,不会出去拉关系、找门路,这厂子迟早得黄!
刘晓伟的脸色一会儿发白一会儿发红,显得十分尴尬难堪。
这个徐大志确实很有本事,但脾气实在太臭,当着全厂这么多下属的面,直接给他难堪,差点让他下不来台。
可他又不能责怪徐大志什么,毕竟人家是自己请来的,说这些话也都是为了他好。
刘晓伟支支吾吾了半天,还是不好意思开口反驳,只能红着脸点了点头。
"徐总,刘厂长已经安排财务核算要补发工人工资了的。"王小强赶紧站出来替刘晓伟解围。
"那生产情况呢?"徐大志见王小强插话,立刻把矛头转向他,"你们销售科有没有做好统计?接下来每天要发多少箱货?主要发往哪些地区?现在的产量是刚好满足日常出货量,还是远远跟不上每天的出货需求?"
王小强被这一连串问题问得直冒冷汗,结结巴巴地回答:"这个...这个我们还没有统计好...目前只是安排了人员在联系经销商..."
“厂里生产这块儿,主要是副厂长钱德忠和生产科的郑长志科长在管着的。”刘晓伟赶紧接过话茬,想替王小强解围。
“那他们俩现在人在哪儿?”徐大志追问道。
“在办公室喝茶呢,我让王小强马上去叫他们过来……”
刘晓伟朝王小强使了个眼色,王小强立刻会意,转身就往办公楼跑,去喊人了。
徐大志心里清楚,厂里几个领导之间各有各的小算盘,平时谁也不服谁。可眼下经销商大会马上就要开了,要是大家还各干各的,不肯齐心协力,那这会还开个什么劲儿?不是白折腾吗?
等钱德忠和郑长志赶到后,徐大志又叫刘晓伟把王小强和生产车间主任刘志兵等人都喊到了车间办公室。
看着人到齐了,徐大志开门见山地说:"现在镜湖酒厂到了最要紧的关头,就像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是死是活就看这一把了。”
“你们都是厂里的骨干,我就问一句:是想继续这样半死不活地混日子,每个月就拿那点对半工资,还是想挺直腰板抬起头走出去像个人?全看你们这些厂领导怎么选!"
他敲着桌子继续说:"这个月底前,按营销计划必须完成十万箱黄酒的生产任务。”
“算下来每天要灌装五千箱,也就是每天三万瓶黄酒!怎么完成?你们每个部门的领导都得动起来!”
“钱不够怎么办?厂长和财务科科长去乡里跑,去银行跑贷款!”
“原材料不够怎么办?供应科科长就算去赊去借也得设法先把料弄进来!”
“生产线跟不上怎么办?一是保证原料供应,二是赶紧去招人,去别的酒厂挖人也行,必须抓紧再开一条生产线!"
徐大志掰着手指头算:"离经销商大会日子,满打满算总共就二十天时间。”
“接下去三天,刘厂你们把问题都捋清楚,一个礼拜内把缺的东西都补上补齐,剩下两个星期玩命干!要是完不成任务..."他环视众人,"我建议刘厂长直接打报告给乡领导,哪个部门拖后腿,哪个部门的头头就地下岗!你们每个厂领导都得立份军令状!"
在场的人听了神色各异,有的相互对望一眼,面面相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