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晨曦如轻纱般微微露出,天边泛起的那一抹鱼肚白,宛如羞涩的少女,渐渐地,太阳如一位迟暮的老人,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柔和的光线如金色的纱衣,轻轻地洒在广袤无垠的草地上,给这片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大地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肖英和大姐迎着朝阳,如两颗坚定的星辰,在晨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草地的风如同顽皮的孩子,带着一丝凉意,吹拂着她们略显凌乱的发丝,脚下的土地泥泞得仿佛是一个沼泽,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就在这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仿佛是大地在沉重地叹息,肖英和大姐下意识地转过头,只见几个担架队员正抬着担架,如负重的蜗牛般从她们身边缓缓经过。走在最前面的那位,身姿挺拔如松,尽管面容略显憔悴,却难掩其眼中的坚毅之色,仿佛那是经历过无数风雨洗礼后留下的痕迹。他,便是曾经在川陕省委担任过书记一职的袁书记。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有着丰富革命经验和卓越领导能力的干部,如今却成为了征途中的一名“特殊”担架队员。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那场红军内部的严峻斗争说起。
征途之上,局势犹如风云变幻,令人难以捉摸。而张总政委却坚持南下,这一决定无疑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张总政委的坚持南下,不仅公然违背了北上的决策,更暴露出他的野心和专横。这让许多红军干部深感痛心和忧虑,他们深知这一决定将会给红军带来怎样的后果。
在张总政委召集的一次会议上,他以强硬的姿态逼迫红军的各级干部们支持他的南下决定。面对张总政委的威压,许多干部们敢怒不敢言,心中虽有万般不愿,但却无法直接表达出来。
会议室里的气氛异常凝重,仿佛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个决定对于红军战略的南北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选择支持,就意味着要背离之前已经做出的决议,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面对张总政委的强硬要求,众多干部们选择了沉默。他们紧闭双唇,一言不发,但他们的沉默并非是毫无意义的,而是一种无声的抗议,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态度。
张总政委的目光如鹰隼一般,在众人的脸上一一扫过,最后停留在了袁书记身上。他毫不客气地点名让袁书记先表态,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袁书记缓缓地站起身来,他的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思绪万千。他深知此时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但他也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必须坚守真理,坚守对党的忠诚。
袁书记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情绪稍稍平复一些,然后镇定地说道:“我不了解最高层的全面情况,所以让我再想想。”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明了、客观理性的回答,却如同导火索一般,瞬间点燃了张总政委心中的怒火。他的脸色在瞬间变得阴沉至极,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压抑而沉闷。
张总政委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怒目圆睁,对着袁书记大声呵斥道:“你这是在故意违抗我的命令!”他的声音震耳欲聋,在房间里回荡,让人不禁为之胆寒。面对张总政委的怒斥,袁书记并没有丝毫退缩,他挺直了身子,直视着张总政委的眼睛,毫不畏惧地回应道:“我只是在陈述事实,并没有违抗您的命令。”
张总政委此时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根本听不进袁书记的解释。他怒不可遏地指着袁书记,继续咆哮道:“你还敢顶嘴!我看你是不想干了!”说罢,张总政委毫不犹豫地当场撤销了袁书记的师长职务。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愕不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张总政委的怒火并没有因为撤销袁书记的职务而平息,他甚至扬言要枪毙袁书记,以儆效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保卫局长曾局长挺身而出。他深知袁书记的为人和他对革命的忠诚,绝不能让这样一位优秀的同志就这样冤死。
曾局长不顾张总政委的威严,勇敢地站出来为袁书记作担保。他言辞恳切地劝说张总政委,希望他能够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件事情。在曾局长的苦苦劝说下,张总政委的情绪终于稍稍稳定了一些。或许是曾局长的坚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又或许是考虑到其他因素,张总政委最终还是决定暂时放过袁书记。不过,袁书记并没有因此逃过一劫。他被派到了红军医院,成为了担架队的一名普通成员,从此远离了权力中心。
从省委书记到师长,再到一名担架队员,袁书记的身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但他并没有被这种变化所打倒,也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消沉。相反,他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当中。
在红军医院的担架队里,袁书记每天都要面对异常繁重的任务。他与其他担架队员们一同,肩负着受伤战友的生命之重,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山路崎岖不平,他们的脚步常常被绊倒,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而在泥泞的草地中,他们更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